|
|
|
晚唐觀音法門的開展 -- 以敦煌莫高窟161窟為中心的探討 |
|
|
|
著者 |
郭祐孟
|
掲載誌 |
圓光佛學學報=Yuan Kuang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
巻号 | n.8 |
出版年月日 | 2003.12 |
ページ | 103 - 144 |
出版者 | 圓光佛學研究所=Yuan Kuang Buddhist College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ykbi.edu.tw/
|
出版地 | 桃園縣, 臺灣 [Taoyuean hsien,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キーワード | 觀音信仰=觀音法門=Guanyin dharmaparyaya; 觀音=Guanyin; 晚唐=Late tang dynastry; 莫高窟 161 窟=Mogaoku 161; 敦煌密教; 華嚴三聖圓融觀 |
抄録 | 敦煌莫高窟地區自中唐時期已經發展出「觀音聖地」,為郡人朝禮之重地;石窟設計理念以當地深厚的華嚴及法華禪觀傳統為基調,結合密教的潮流,順勢開衍出豐富的觀音曼荼羅世界,譬如 161窟便是具有代表性的範例。以本窟高度敏感的圖像建構特質,適巧反映著觀音信仰的解行在晚唐成熟的面貌,繼之成為近代漢傳佛教最強勁的生命樹。莫高窟 161窟窟頂的五方觀音曼荼羅和環壁的三聖觀門,分別從密宗與顯教的觀點來描摹觀音主尊的功德身,彼此具有相互佐證及詮釋的作用,觀音法門的心與形在此窟中作了最完美的結合!行者居此窟內觀修,彷彿置身於觀音淨土,在千菩薩為伴的氛圍中常隨佛學,免去八難三塗之苦,投入施無畏者的懷抱,如是安忍,便是真入菩薩行者。無論從因行或果德來論此窟圖像,都具有深刻的連結性。 從密乘的解行特色來看,行者還是要立足在華嚴重重無盡的法界緣起中,來完成對般若真實義的印證,這才使得主尊與行者之間損忘銷融,因無形而無所不作。深諳「互作主伴」的行者,也往往可以將密法的殊勝力量發揮到極致。 本文結合了石窟圖像結構、教典義理組織、顯密觀修儀軌等,為晚唐漢傳觀音法門的理論與實踐做整合性研究,更提點出近代觀音法門起源和轉型的細節問題!
|
ISSN | 16086848 (P) |
ヒット数 | 2417 |
作成日 | 2007.03.08 |
更新日期 | 2017.07.26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