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論中國佛教的主要社會功能=The Primary Social Function of Buddhism in China |
|
|
|
著者 |
鄧子美 (著)=Deng, Tze-mai (au.)
|
掲載誌 |
普門學報=Universal Gate Buddhist Journal
|
巻号 | n.8 |
出版年月日 | 2002.03.01 |
ページ | 57 - 74 |
出版者 |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Fo Guang Shan Foundation for Buddhist Culture & Education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fgs.org.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作者為江南大學法政學院副教授 |
キーワード | 宗教社會學; 中國佛教; 佛教與社會; 社會功能 |
抄録 | 八○ -- 九○年代,海峽兩岸都曾掀起一陣「韋伯熱」. 由於西方社會現代化先行一步,故對西方學說不能老是「熱」過一陣就完,介紹後,堅持長期的批判,吸收,消化更為必要. 正如沒魏晉南北朝幾百年對印度佛學的消化,就不會有隋唐中國佛教的繁榮. 本文為韋伯宗教社會學縱深系列研究之一. 旨在借鑑現代宗教社會學的功能主義方法論,深入研究中國佛教的主社會功能,糾正韋伯提出的宗教類型學方法的不足,並批評其某些涉及佛教根本的論斷. 從宗教核心的一項社會功能 -- 心理功能入手,本文對佛教的倫理教化,慈悲濟世,文化交流等主的社會功能一一作了與其他宗教的比較探討,肯定了中國佛教對維護古代社會穩定,進行社會整合的重大作用,也強調了由於佛教在社會上處於邊緣地位,這些作用的實際發揮受到了相當限制,指出了由於民俗信仰與宗法制的污染,明清以來的佛教對社會亦有消極作用. 最後,點明與現代社會發展優先 (相對穩定而言) 的趨向一致,佛教的社會功能也正處在轉型中. 且,促進社會改革與發展的功能也是佛教本就蘊有的,決非強加.
|
目次 | 一、「治心」種種 2 二、敦倫之效 3 三、濟世之窮 5 四、「經懺」與巫術污染之弊 6 五、佛教社會功能的轉型 8 |
ISSN | 1609476X (P) |
ヒット数 | 1757 |
作成日 | 2009.07.29 |
更新日期 | 2017.10.25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