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識」的詮釋:Vijñåna 與 Vijñapti=A Discussion of Samkhya |
|
|
|
著者 |
陳一標
|
掲載誌 |
圓光佛學學報=Yuan Kuang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
巻号 | n.2 |
出版年月日 | 1997.10 |
ページ | 105 - 120 |
出版者 | 圓光佛學研究所=Yuan Kuang Buddhist College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ykbi.edu.tw/
|
出版地 | 桃園縣, 臺灣 [Taoyuean hsien,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キーワード | vij~naana; vij~napti; 識; 唯識=Mind-Only Buddism=Consciousness-Only Buddhism=Vijnaptimatrata=Vijnaptimatra; 了別; 表象; 表識; 顯現; 瑜伽行; 唯識二十論; 攝大乘論 |
抄録 | 本文主介紹現代學者對「識」的兩個梵文原語--vij~naana 與 vij~npti 的各種見解,企圖透過他們的分析,以對唯識義理有更加豐富的了解. 學者們對 vij~naana 的看法大同小異,故依他們對 vij~napti看法的不同,將其分為五類. 長尾雅人等將vij~npti 視為「表象」,屬於對象面,不含有主體的意味,「唯識」也就變成「一切只是表象」之意,是一種觀念論的形態. 寺本婉雅將 vij~napti 視為「創造,統一境與識的認識主體」,具強烈唯心論的傾向. 稻津紀三認為vij~napti 應譯為「表識」,與「表象」同屬對象面的意含,他更發現到 vij~napti 具「顯現為境」與「從自種子生」的兩個性質; 而 vij~naana 的性質則是「相續」與「轉變」. 芳村博實主張 vij~napti 原指對象一面,但《攝大乘論》後,vij~napti 指「純粹的識的作用」,是「對象顯現」與「使對象顯現之能力」 (種子) 所在的場所. 上田義文反對將主體的意思排除在vij~napti 外,且堅持初期唯識思想不能是觀念論,他認為vij~napti是表示「識見識自身」之意. 由學者們意見分歧的情況,可以發現古典語文獻學的研究方式,雖可幫助我們更深入問題的核心,但對解決唯識義理的爭端,並非萬能的靈藥. |
ISSN | 16086848 (P) |
ヒット数 | 2702 |
作成日 | 1998.04.28
|
更新日期 | 2017.07.20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