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漢地五門禪與中亞出土梵語禪經中的念佛=The Buddhānusmṛti in the Chinese Five-Doors Meditation and Sanskrit Meditation Manual from Central Asia |
|
|
|
著者 |
趙文 (著)=Zhao, Wen (au.)
|
掲載誌 |
中華佛學研究=Chung-Hwa Buddhist Studies
|
巻号 | n.18 |
出版年月日 | 2017.12 |
ページ | 113 - 139 |
出版者 | 中華佛學研究所=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chibs.edu.tw/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キーワード | 念佛; 禪經; 五門禪; 生身; 法身 |
抄録 | 自鳩摩羅什編譯《坐禪三昧經》以來,五世紀漢地翻譯或編輯的一系列禪經,包括《思惟略要法》、《五門禪經要用法》、《禪秘要法經》等,皆採取了特殊的五門禪的組織方式,即將有部傳統的五種入門禪法中的界差別觀替換為念佛。對於這一禪法組織方式上的變化,不能簡單地解釋為大乘的修行,而是需要進一步考察這一念佛禪的來源。 本文通過比較中亞出土梵語禪經與漢地禪經中念佛部分在結構(色身/生身觀、法身觀)和細節上的諸多相似之處,指出漢地禪經五門禪中的念佛,應當是基於與此梵語禪經密切相關之文本或修行實踐而成立的。若從梵語禪經的整體結構上來看,是基於傳統的有部五門禪法(將界分別擴充為陰、處、界三種,慈心觀擴充為四無量,後面又增加念佛,並繼而擴充為五念);若從其用語上,也與有部的阿毗達摩關係密切。因而,在漢地由鳩摩羅什所確立的五門禪中的念佛,具有印度或中亞有部禪修傳統的背景。 值得注意的是,除《坐禪三昧經》外,漢地禪經的念佛段落中,均有與梵語禪經十分相似的觀想方法,這涉及到文本中提及在觀想過程中的各種「相」(梵語禪經中對應 nimitta 或 adhipatirūpa)。然而,漢地禪經觀與梵語禪經中的法身有重要的差別:漢地禪經中的觀法身主要為憶念佛的功德成就,法身并沒有形象,只能「因生身觀内法身」,並用瓶中寶珠的比喻來說明二者的關係;而梵語禪經中的觀法身部分則將佛的功德也進一步形象化了,將十力、四無所畏、三不共念處和大悲以特殊的相表示,以配合觀想禪修的實踐。 |
目次 | 一、漢地五門禪中的念佛 二、中亞出土梵語禪經與漢地禪經之關係 三、中亞出土梵語禪經與漢地禪經中念佛部分結構與內容的對比 四、漢地與梵語禪經念佛部分中的法身觀 五、結論 |
ISSN | 1026969X (P) |
ヒット数 | 608 |
作成日 | 2018.05.18 |
更新日期 | 2018.05.18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