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論華嚴宗對《華嚴經十地品》的繼承與發展 ── 以「染淨緣起」與「法界圓融」為例 |
|
|
|
著者 |
楊維中 (著)=Yang, Wei-zhong (au.)
|
掲載誌 |
2017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出版年月日 | 2019.03 |
ページ | 63 - 76 |
出版者 | 財團法人臺北市華嚴蓮社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huayen.org.tw/index.aspx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楊維中:南京大學哲學系 教授
|
キーワード | 華嚴經; 十地品; 法界緣起; 法界圓融; 四法界 |
抄録 | 〈十地品〉中的許多重要經文、思想和修行方法都成爲華嚴宗教義的形成基礎。譬如前面已經講過的「三界唯一心」以及「心佛眾生是三無差別」的問題,就是其中最爲突出的一個例證。在此,我們擬接著從「染淨緣起」觀及其「法界圓融」觀來闡述〈十地品〉對於華嚴宗義的深刻影響。一部《華嚴經》的基本宗旨,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就是如何以「菩薩行」之「因」來成就佛果。與此類似,如果〈十地品〉的宗旨可以以一句話去概括的話,那就是菩薩如何完成轉染成淨、即世間而求出世間的成佛歷程。中土的華嚴經師則更爲簡明地將前者概括爲「法界緣起」,而將後者概括爲「染淨緣起」。與〈十地品〉包含在華嚴經中的情形類似,「染淨緣起」實際上是「法界緣起」說的一部分,也是在邏輯上應該首先形成的。在《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三解釋第六地之時,法藏沿襲了智儼的前述說法,並作了相應合併、擴充。「四法界」學說是華嚴宗根據《華嚴經》而引申發揮出的用以說明一切事物相互關係的理論,由「事法界」、「理法界」及「理事之圓融」,最後歸結爲「事事無礙」,圓融相入,理論重心似乎在於第四種法界。從這個角度看,「四法界」學說可以說是一種整體觀。然而,這並不是華嚴宗教義的目的所在。以此「智體」鑑照諸法,諸法之相本空而真如獨存。這是從修行解脫的角度去談論本體與諸法的關係的;若從諸法的角度觀之,則有爲諸法都是「攬真成立」、「俱含真性」的。只有「妄盡還原」,便可以成就佛果,菩薩十地修行,實際上充分說明了大乘佛教「唯心」而言修行解脫的特色。 |
ヒット数 | 551 |
作成日 | 2021.12.06 |
更新日期 | 2024.01.22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