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王船山氣化生命論研究 ── 儒家氣學、道教內丹學及佛教唯識學的跨界域激盪=A Study of Wang Fuzhi’s Treatise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Qi and Life: A Transdisciplinarity Inspired by the Melding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on Qi, Daoist Inner Alchemy and the Buddhist Yogochara |
|
|
|
著者 |
康自強 (撰)=Kang, Tzu-chiang (compose)
|
出版年月日 | 2019 |
ページ | 336 |
出版者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ntnu.edu.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博士 |
学校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國文學系 |
指導教官 | 鄭燦山 |
卒業年 | 107 |
キーワード | 船山=Chuan Shan; 生命=life; 氣=qi; 內丹=inner alchemy; 唯識=Yogochara; 跨界域=transdisciplinarity |
抄録 | 王船山的氣化生命論,是從氣的角度詮釋生命本質,若與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微觀立場相較,氣化生命論則為一種巨觀立場,它是從宇宙整體的尺度來界定何謂生命。這種生命論述是晚明儒、道、佛三教交流之下的產物,它以儒家氣學為根柢,汲取道教內丹學的修鍊功法,以及佛教唯識學的生死流轉。因此,氣化生命論除了關懷宋明儒者熱衷的心性問題外,也看重人體生理的因素,甚至探索生命的終極歸宿。這些嶄新的議題,構成了氣化生命論的獨特內容。 氣化生命論有兩大基本原則:一是整體性原則;一是二象性原則。就前者來說,整體性原則乃相對當代宋明儒學研究中的主體性原則,氣學思維不僅重視主體,更重主客共構的整體。就後者而言,氣可兼含各種對立的兩端,使矛盾得以互補,此一特徵類似量子力學的「二象性」,透過二象性原則,天人、物我、身心、群己、生死等對立均可渾融一氣之中。 從第貳章開始進入本文核心,筆者申論船山對人類生命的特殊見解。船山首先分析人類與動物、植物的差異,從生命構造的優越性界定人類的道德性能,隱含生物學之旨趣。就人類生命構造而言,船山以為身體有某種獨特機能,可決定心性的品質,故提出建構心性的身體觀(以身輔心)。至於人類的心性,乃整個身體協調運作的結果,心靈明覺源自所有臟器及生理組織,故提出築基身體的心性論。由於這部分涉及人體因素,船山嘗引述醫家之說闡釋其旨,代表其中隱含生理學之義。此外,船山結合唯識學的八識結構,表示新陳代謝不限於生理,心性內容亦可因能量交換與身心活動而不斷更新,其中人類對取物用物的「自主權衡」能力,則決定了品德的提升與墮落。這種由生命構造界定生命性能的獨特思路,船山在笛子之喻中有相當精彩的發揮。 在第參章中,筆者將焦點放在船山的修養觀,申論人類應該如何使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以及如何調理內在的身心狀態。就前者而言,涉及儒者歷來重視的道德實踐;就後者而言,則關乎內丹家的身心修鍊。其中道教內丹學所提供的各種修鍊功法,構成了船山生命論述的底盤,成為註解群經時的基礎。若就單一著作而言,船山〈遠遊〉註中的功法指導最為詳盡,而《張子正蒙注》中的工夫論最複雜。簡言之,船山的內丹思想承自南宗,但去除了其中某些糟粕,獨取「鍊氣化神」。而在《張子正蒙注》中,船山為了維繫儒者的立場,規劃了一套靜坐存神、博學窮理和居仁行義並存的三軌系統,而將身心修鍊視為道德實踐的輔助原則,強調「存神」可以「盡性」。 在第肆章中,筆者討論船山的生命倫理觀,試圖釐清身心活動與生命訊息的關聯。簡言之,人類一切的善惡言行都會轉化為生命訊息,寫入個體所稟受的生命之氣,從而影響生氣的清濁品質,人死氣散之後,便轉存於太虛整體。這種奇特的理論背後,吸收了唯識學的種子熏習說,但在實際論述的過程中,船山卻時常以唯識學為假想敵,批判其說之謬,反襯氣學合乎正道。為了說明主題,筆者挑選船山的四部專著做為代表,計有《禮記章句》、《周易外傳》、《張子正蒙注》及《莊子解》,分別討論相關議題。 在第伍章中,筆者討論船山的生命政治觀,闡釋人死氣散之後,回歸太虛的生命訊息如何透過氣化循環,影響未來世界的生態環境與政治局勢。對此,筆者挑選船山的《周易外傳》、《張子正蒙注》及《莊子解》為代表,討論書中涉及的相關議題,其中「代堯國桀」、「兼體不累」、「能移相天」諸說,均為本章關鍵所在,闡述人類生命與宇宙整體的互動關係。 總之,船山的「氣化生命論」共分三大領域:「修養觀」強調身心經驗決定生命訊息的品質,「倫理觀」聚焦生命訊息可以恆存不滅,而「政治觀」則重視生命訊息對宇宙整體的影響。合言之,「氣化生命論」的「生命」,並未侷限在心理層面,反而跨足了生理層面,不僅是人文學意義的生命,也是生物學意義的生命,兼具生命哲學與生命科學的雙重內涵。甚至可以說,「氣化生命論」還是一種以氣為核心的儒門宗教。
The Wang Fuzhi’s treatise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qi and life interprets the nature of lif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qi. The treatise is different from modern molecular biology, the former derives from the macroscopic scale of life and defines life from the aspect of the entire universe, but the latter derives from the microscopic scale and defines from the DNA. The treatise is formed with the melding of the neo-Confucianism, Daoism and Buddhism. It is based on the Confucian school on qi and absorbs the exercise techniques of inner alchemy and the reincarnation concepts of Yogochara. Therefore, besides emphasizing the theory of mind that neo-Confucianists focus on, the treatise also puts emphasis on the human physiology and the ultimate destination of human beings. These new elements compose the unique content of the treatise. The treatise contains two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ne is the principle of entirety and the other is duality. The former principle is distinct from the principle of subject that most of the modern neo-Confucianism researchers adopt as the basis of their studying. The treatise not only accepts the principle of subject, but also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entirety that is constructed from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The latter principle originally comes from quantum mechanics; the author borrows the term from it to 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qi, two poles of everything is compatible to each other; therefore, the dichotomy can support each other. The principle believes qi meld heaven with human, subject with object, body with mind, individual with community, and birth with death. The second chapter explains the Wang Fuzhi’s particular insights into human life. At first, he analyses the divergence among human, plants and animals, and recognizes human’s moral ability deriving from the superior structure of human body and mind. To some extent, the concept is related to biology. He thinks that there is interaction between body and mind, so the behavior of a body can influence the quality of its mind. In other words, he puts forward a unique body theory that human body can cultivate its mind. Furthermore, the ability of mind is the result that comes from the collaboration of every single part of a body and the perception of mind originates from all the physiological organs and tissues. According to these concepts, he proposes a mind theory t |
目次 | 論文提要 1 第壹章 序論 6 第一節 船山身世簡述 6 第二節 宋明儒學的現代論述模式 10 第三節 船山學研究述要 17 一、咸同奠基期(18世紀初期至19世紀中葉) 17 二、光宣政論期(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期) 18 三、民國哲學期(1910年代至1950年代) 21 四、通論式研究深化期(1950年代至1980年代) 28 五、主題式研究分流期(1980年代後期迄今) 45 第四節 研究方法 66 一、跨界域激盪的生命論述 66 二、整體性原則與二象性原則 70 三、生命論述的跨科際現象 73 第貳章 氣化生命論的人類圖像 76 第一節 三大物種的生命內容 76 一、人類生命的優異性 76 二、人類生命的發展特質 81 三、人類生命的行為特質 84 四、小結 89 第二節 建構心性的身體觀 91 一、肉刑對心性的損害 91 二、芟薙鬚髮造成墮落 94 三、華夏衣裳修養心性 97 四、小結 104 第三節 築基身體的心性論 106 一、心靈明覺源自所有臟器 106 二、心性內容的新陳代謝 108 (一)儒家氣學與佛教唯識學的跨界域激盪 109 (二)後天積習決定心性內容 113 三、心性與身體共在 120 四、小結 131 第參章 氣化生命論的修養觀 134 第一節 內丹學的鍊氣化神 134 一、內丹樞紐「五氣朝元」 136 二、養氣調息 138 三、存神守意 141 四、以魂映魄 143 五、神氣和應 145 六、盜得真鉛 148 七、小結 149 第二節 老學的沖氣虛心 150 一、在氣化循環中的道體論 151 二、持守沖氣 153 三、坐消陰陽沴害 155 四、踵息養氣與靜心安神 157 五、小結 162 第三節 莊學的踵息凝神 164 一、養護生命的真主 164 二、師法生命的大宗 167 三、生命技術的指導 170 四、小結 185 第四節 張子學的存神盡性 187 一、氣中之「神」與「性」 188 二、何謂「存神」與「盡性」 193 三、「存神」與「盡性」的生命技術 197 (一)「存神」工夫論 197 (二)「盡性」工夫論 214 四、小結 218 第肆章 氣化生命論的倫理觀 220 第一節 禮學的神志化氣論 220 一、魂魄循環不滅 221 二、祭禮中的感格現象 224 三、小結 229 第二節 易學的清濁化氣論 231 一、生命之氣的諸般特質 231 二、生命實踐的清濁化氣 235 三、小結 240 第三節 張子學的善惡化氣論 242 一、對比三教生命論述 242 二、生命實踐的行善化神 250 三、小結 255 第四節 莊學的純雜化氣論 257 一、生命和氣循環不滅 257 二、修鍊形精歸還造化 265 三、小結 269 第伍章 氣化生命論的政治觀 270 第一節 易學的餘清與餘濁 270 一、個體終結與群體交替 271 二、死歸群生與死此生彼 274 三、小結 279 第二節 張子學的恆治與恆亂 281 一、善惡治亂反覆重聚 281 二、全歸無累為功神化 284 三、小結 289 第三節 莊學的相天與賊天 291 一、純氣相天與雜氣賊天 291 二、天均之運與形精相天 298 三、小結 307 第陸章 結論 308 第一節 本文重點回顧 308 第二節 本文侷限與展望 323 參考書目 325 |
ヒット数 | 454 |
作成日 | 2021.11.04 |
更新日期 | 2023.01.17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