サイトマップ本館について諮問委員会お問い合わせ資料提供著作権について当サイトの内容を引用するホームページへ        

書目仏学著者データベース当サイト内
検索システム全文コレクションデジタル仏経言語レッスンリンク
 


加えサービス
書誌管理
書き出し
越南賦體文學中的佛教書寫研究=Research of the Buddhist elements in Vietnam Poetic exposition
著者 釋純智 (著)=Huynh Ngoc Knanh Tuyen (au.)
出版年月日2020
ページ433
出版者國立嘉義大學
出版サイト https://www.ncyu.edu.tw/
出版地嘉義市, 臺灣 [Chia-i shih, Taiwan]
資料の種類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言語中文=Chinese
学位博士
学校國立嘉義大學
学部・学科名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官鄭阿財、朱鳳玉
卒業年108
キーワード越南=Vietnam; 賦體文學=Fu Literature; 佛教書寫=Buddhist Writing; 漢文文學=Chinese Literature; 喃文文學=Chu Nom Literature
抄録佛教傳入越南,在丁、前黎、李、陳各朝的傳播與發展,其時正值中國科舉試賦風行,影響所及,使得越南的賦體文學逐漸興起,在此同時,佛教與賦體文學也隨之相互浸染。許多佛教的題材或直接、或間接地滲入賦體的書寫之中。並由漢文寫作的賦擴展到喃文的賦作。其文學表現,除佛教題材的影響直接入題的直觀方式外,更有佛教故事、語彙、典故等間接滲入的方式。作家也是高僧、帝王、文士僧俗兼具。其書寫表現,呈現出描摹山水自然、敘寫生活、抒發佛法體悟及詠歎佛國境界的嚮往等面向為主內容。因從爬梳今所得見的越南文學文獻,以梳理所得進行探究,撰寫本論文。
全文計分五章,約二十五萬字。第一章「緒論」,主要說明本論文的研究目的、範圍與方法,並對前賢相關研究成果進行述評。第二章「越南佛教文學發展流變」,凡分三節,分別論述越南文學的起源、中國漢文學的傳入、越南文學的興起、賦體在越南的發展、越南佛教賦發展背景等,提供本論研究、解說之歷史與社會背景。第三章「越南文學中的佛教賦作品」,是本論文立論的文獻基礎,也是研究的主體。凡分五節,分別為「陳朝時期佛教賦」、「胡、黎、莫朝佛教賦」、「第三節阮朝以後佛教賦」、「作者、年代不詳之佛教賦」、「越南現存中國失傳佛教賦」,主要針對二十三篇越南文學中有關佛教書寫的賦作,逐篇細加敘錄、校釋、考述,並對作者年代及賦篇的內容旨趣進行分析、探究。第四章「越南文學賦體中佛教書寫的文學特色」,是在第三章校釋的文本基礎上展開,凡分五節,分別從用韻、對偶、句式等修辭技巧,正俗字的使用,以及賦篇中引用佛典的故事、語彙等展開其文學特色之分析,以歸納總結越南文學賦體中佛教書寫的特色。第五章「結論」,總結本論文研究所獲致的幾點結論:第一、從語言特質看,賦體文學在越南經歷不同朝代的發展,有漢文賦,又有喃文賦的衍化;第二、從題材特質看,藉由賦的寫作,直接或間接描寫寺院、寺院環境風景,或引用佛典故事、語彙、教理義理等佛教題材入賦篇,具有佛教故事性、教育性、通俗性的主要特徵;第三、賦家身份包含僧人、文士、皇帝、貴族、傳教者;第四、喃文賦的保留與傳播與越南印刷發展息息相關;第五、佛教書寫豐富了越南文學賦體的創作題材與內容。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to Vietnam and spread and developed in the Ding, Qianli, Li, and Chen dynasties. It was at the time when Chinese imperial examinations were popular and influenced. As a result, Vietnamese literature of Fu Style gradually emerged. At the same time, Buddhism with the literature of Fu Style also infect each other. Many Buddhist themes eit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permeate the writing of Fu Style, and from the Chinese writing of Fu Style to the Fu Style of Vietnamese. In addition to the intuitive way in which the subject of Buddhism is directly influenced by the subject matter of Buddhism, there are also indirect ways of infiltration such as Buddhist stories, vocabulary, and allusions. The writers were monk, emperor, scribe and layman. It expresses the main content of depicting landscape nature, narrating life, expressing Dharma comprehension and yearning for the state of the Buddha.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of Vietnamese literary documents obtained from crawling and organize files.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about 250,000 word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mainly explains the research purpose, scope and methods of this thesis, and reviews the related research achievements . The second chapter,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Vietnamese Buddhist Literature," is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which discuss the origin of Vietnamese literature,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rising of Vietnamese literature, the development of Fu Style in Vietnam,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Vietnamese Buddhist Fu Style, then providing the historical and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and explanation of this theory. Chapter 3, "Buddhist Fu Works in Vietnamese Literature," is the documentary basis of this thesis and the main body of the research. It is divided into five sections, namely "Buddhist Fu during the Chen Dynasty", "Hu, Li, Mo Chao of Buddhist Fu ", "Third Section, Buddhist Fu after the Ruan Dynasty", "Author, Buddhist Fu of Unknown Age", "Vietnam Existing Chinese lost Buddhist Fu" focuses on 23 fuses about Buddhist writing in Vietnamese literature, detailed narration, proofreading, and research, and analyzes and explores the author's age and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s of Fu. Chapter 4 "Literary Features of Buddhist Writing in Vietnamese Literary Forms" is based on the text of Chapter 3. It is divided into five sections, from the use of rhyme, duality, sentence structure and other rhetorical skills, and the use of regular characters, as well as the quotations of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vocabulary in the Fu articles. In order to analyze their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to summarize and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ddhist writing in the Vietnamese literary style. Chapter 5 "Conclusions" summarizes several conclusions drawn from the research of this thesis: First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literature of Fu Style of Chu Nom has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dynasties in Vietnam, and there are Chinese Fu and derivat
目次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步驟方法 10
一、研究範圍 10
二、研究步驟方法 19
三、研究困難 19
第三節 前人相關研究成果述評 20
一、關於越南文學史研究方 21
二、關於佛教文學研究方面 23
三、關於越南文學賦體與佛教研究方面 24

第二章 越南佛教文學發展流變 25
第一節 越南文學的起源 25
一、漢文化的傳入 25
二、中國漢文學的傳入 32
三、越南文學的興起 35
第二節 越南佛教文學的興起 43
一、佛教傳入越南與發展 43
二、越南漢字佛教文學 46
三、越南喃字佛教文學 53
第三節 賦體在越南的發展 54
一、中國傳入的漢文賦作 54
二、佛教影響的中國賦作 56
三、越南賦體文學的興起 59
(一)越南漢文賦 59
(二)越南喃文賦 62
四、越南佛教賦發展背景 64
(一)越南科舉試賦影響 65
(二)越南科舉試賦範本與內容 71

第三章 越南文學中的佛教賦作品 76
第一節 陳朝時期佛教賦 76
一、陳仁宗的〈居塵樂道賦〉、〈得趣林泉成道歌〉 76
(一)陳仁宗生平事蹟 76
(二)陳仁宗著作 79
(三)〈居塵樂道賦〉79
(四)〈得趣林泉成道歌〉 117
二、玄光禪師的〈詠華煙寺賦〉 126
(一)玄光禪師生平事蹟 126
(二)玄光禪師著作 128
(三)〈詠華煙寺賦〉129
三、慧靜禪師的〈直解指南藥性賦〉、〈南藥國語賦〉 138
(一)慧靜禪師生平事蹟 138
(二)慧靜禪師著作 138
(三)〈直解指南藥性賦〉、〈南藥國語賦〉 139
四、莫挺之的〈教子賦〉 140
(一)莫挺之生平事蹟 140
(二)莫挺之著作 141
(三)〈教子賦〉 141
第二節 胡、黎、莫潮佛教賦 151
一、阮燈〈飛來寺賦〉 151
(一)阮燈生平事蹟與著作 151
(二)〈飛來寺賦〉151
二、真源禪師〈禪寂賦〉163
(一)真源禪師生平事蹟 163
(二)真源禪師著作 165
(三)〈禪寂賦〉 165
第三節 阮朝以後佛教賦174
一、全日禪師的〈重勸嘆初眷屬賦〉、〈勸修行國語賦〉174
(一)全日禪師生平事蹟174
(二)全日禪師著作 175
(三)〈重勸嘆初眷屬賦〉175
(四)〈勸修行國語賦〉188
第四節 作者、年代不詳之佛教賦 199
一、〈金蓮寺賦〉199
二、〈寶臺山賦〉209
三、〈觀音賦〉217
四、白蓮少士〈少室賦〉224
第五節 越南現存中國失傳佛教賦 230
一、〈重修報恩寺〉230
二、〈月下僧舀宿劍池賦〉235
三、〈頑石點頭賦〉240
四、〈千佛名經賦〉244
六、〈碧紗籠詩賦〉259
七、〈躬祝佛別賦〉265
八、〈祈佛留奭君賦〉二篇 269

第四章 越南文學賦體中佛教書寫的文學特色 279
第一節 佛教書寫的修辭技巧─用韻 279
一、音韻 279
二、平仄 289
三、句式 301
(一)騷體與非騷體的句式 301
(二)駢賦的句式 302
(三)律賦的句式 304
(四)文賦的句式 310
四、使用連結詞語 311
(一)句中的連接語詞 311
(二)分段的轉接語詞 313
第二節 佛教書寫的修辭技巧─對偶 314
一、名對 316
二、隔句對 317
三、雙擬對 321
四、互成對 322
五、異類對 323
六、賦體對 326
八、鼎足對 326
九、排比對 327
第三節 越南佛教賦篇中的用典 328
一、越南佛教漢喃文賦之事典 329
(一)引用中國禪宗公案 329
(二)引用中國故事 333
二、越南佛教漢喃文賦之語典 335
(一)引用詩文詞語 335
(二)引用佛教名相 337
(三)衍生佛教名相 338
第四節 越南佛教賦篇中的俗字 339
一、俗字概說 339
二、越南佛教賦篇中的俗字類型 340
(一)形聲字、會意字的部件改易 341
(二)形聲字的聲符改變 342
(三)部件位置變易 343
(四)造字方法不同 343
(五)筆畫的繁簡增省 345
(六)書寫字體與筆勢的差異 347
三、借漢越音轉讀喃音 348
(一)越音轉讀喃音有「ㄑ」符號 348
(二)越音轉讀喃音無「ㄑ」符號 351
四、古越音的使用 353
五、越南佛教賦俗字書寫特色與意義 358

第五章 結論 360

參考文獻 362
附錄一:喃字構造分類圖 370
附錄二:《大越史記全書》、《歷朝憲章類誌》科舉制度表 371
附錄三:越南科舉詩賦範本 421
附錄四:越南應試詩賦集 431
ヒット数475
作成日2021.11.18
更新日期2023.01.16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注意:

この先は にアクセス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す。このデータベースが提供する全文が有料の場合は、表示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のでご了承ください。

修正のご指摘

下のフォームで修正していただきます。正しい情報を入れた後、下の送信ボタンを押してください。
(管理人がご意見にすぐ対応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シリアル番号
627709

検索履歴
フィールドコードに関するご説明
検索条件ブラウ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