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作爲藝術性生成的博物館:宗教物件展覽中的意義變形=Museums as the Sites of Generation of Artistry: Meaning Transformation of Religious Objects in Exhibition |
|
|
|
著者 |
李精明 (著)=Li, Jing-ming (au.)
|
出版年月日 | 2020 |
ページ | 232 |
出版者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ntua.edu.tw/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黃光男 |
卒業年 | 108 |
キーワード | 宗教物件=religious objects; 觀衆研究=visitor studies; 意義生成=generation of meaning; 神聖性=artistry; 藝術性=sacredness |
抄録 | 具有神聖性意義的宗教物件,從原生場所轉移到博物館,物件原本的意義可能被忽視,轉變為藝術作品。博物館似乎具有一種魔法功能:將具有獨特文化意義的物件,轉變為美學的對象、科學的標本、歷史的物證等。就宗教物件來說,它常常變形為藝術作品。物件的神聖性消失,藝術性生成。博物館如何將宗教物件轉變為藝術作品?在哪些情形下宗教物件傾向於轉變為藝術作品?宗教物件的意義變形又帶來了哪些問題? 本研究圍繞三個層面展開:觀眾的認知、展覽面向、觀眾在展覽中的行為與經驗。研究主體部分由五個章節構成。第二章通過文獻分析發現觀眾、物件、博物館展覽是物件意義生成的三個關鍵方面。第三章通過新聞文本資料,分析觀眾對博物館的認知,研究發現觀眾常將「博物館」與「藝術」關聯起來。第四章通過統計方法研究影響宗教物件展覽面向的因素。首先,評量了世界宗教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三所博物館展覽的藝術面向、宗教面向。接著,提出了影響展覽面向的六個潛在影響因素。最後,通過統計分析發現了宗教物件轉變為藝術的諸種情形。第五章通過展覽案例補充第四章統計分析的不足,發現展覽策劃人員的專業背景對展覽面向產生影響。第六章聚焦於觀眾的行為與經驗,分析了廟宇、博物館、日常生活場所的典型特性,及觀眾在三個場所中的一般行為與經驗,研究認爲場所(如博物館展覽)作爲作品的「框」,屬於作品的組成部分。 研究認為「作爲藝術性生成的博物館」是一種典型的博物館現象。博物館、觀眾參與了物件意義的生成。從這個角度來說,藝術作品的作者不僅僅是藝術家,還應該包括博物館、觀眾。轉變為藝術的博物館現象也反映了博物館將神聖的宗教物件轉變爲藝術性的作品的傾向、將多元文化過濾爲單一文化的傾向。從這個角度來說,博物館的包容、多元有待進一步提升。博物館可以通過邀請不同專業背景、不同文化群體的人員參與展覽策劃,通過視覺、聲音、氣味等方式加強宗教物件與原生場所的聯繫,從而改變宗教物件轉變為藝術的傾向。
Religious objects with significance of sacredness are moved to the museums from their original place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ose objects might be ignored and they are considered as works of art. The museums seem to have a magical function: be able to transfer objects with unique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to aesthetic objects, scientific samples, historical physical evidence, etc. For religious objects, they are often changed into artistic works. The sacredness of the object disappears, and the artistry is generated. How does the museum transform religious objects into works of art? Under what conditions do religious objects tend to be transformed into works of art? What problems does this meaning transformation of religious objects bring? This research is developed in three levels: audience’s perception, exhibition orientation, and audience’s behavior and experience during the visit. And the main part of this research is divided in five chapters. The second chapt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ocuments discovered that the audience, objects, and museum exhibitions are the three key aspects of the generation of objects’ meaning.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d the audience's cognition towards the museum through media documents. It found that the audience often connects ""museum"" with ""art"". Chapter 4 studie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orientation of exhibitions of religious objects through statistical methods. Firstly, it evaluated the art orientation of exhibitions of the following three museums: Museum of World Religions,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nd National History Museum. Then, six potential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the orientation of the exhibition are proposed. Finally,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it discovered various situations in which religious objects are transformed into art. Chapter 5 through exhibition cases supplemented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of Chapter 4, and discovered that the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of exhibition organizers has an impact on exhibition orientation. Chapter 6 focused on the behavior and experience of the audience, and analyzed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emples, museums, places of daily life, and the usual behavior and experience of the audience in those three places.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places (such as museum’s exhibitions) as the “frame”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art works. The study believes that the museum with a generation of artistry is a typical museum phenomenon. Museums and audiences participated in the generation of the meaning of objects. From this angle, the author of an art work is not only the artist, but shall also include museum and audience. The phenomenon of museums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into art also reflects that museums tends to transform sacred religious objects into artistic works, and tends to filter multi culture into a single culture.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museum's inclusiveness and diversity ne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The museum could invite people with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and in different cultural groups to participate in the exhibition organizing, and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betwee |
目次 | 謝 誌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目 次 V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II 公式目錄 X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及目的 5 一、研究問題 5 二、研究目的 7 第三節 概念界定 8 一、博物館 8 二、變形 9 三、宗教物件 11 四、意義、意義生成 13 五、藝術性、神聖性 15 第四節 研究框架、研究方法論與研究方法 16 一、研究框架與流程 16 二、建構的結構主義方法論 18 三、研究方法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物件意義的生成 24 第一節 物件神聖性的來源 24 一、宗教物件的神聖性 24 二、博物館與神聖性 28 三、小結 33 第二節 物件藝術性的來源 33 一、作品藝術性的來源 34 二、博物館與傑作 40 三、小結 42 第三節 展覽物件的意義生成 43 一、展覽物件的符號學分析 43 二、觀衆導向的意義生成 45 三、意義生成的互動(interaction)模式 47 四、觀衆與物件互動的現象學分析 50 五、認知過程分析 53 六、小結 56 第三章 博物館與藝術的關聯:觀眾的認知 58 第一節 本章研究問題與研究策略 58 一、研究問題 58 二、本章的研究策略 59 第二節 「博物館」與「藝術」的共詞分析 65 一、共詞關聯度分析的原理 65 二、共詞關聯度分析的四個研究步驟 66 第三節 「博物館」與「藝術」的內容關聯 69 一、內容分析方法的作用 69 二、內容分析的四個研究步驟 70 三、兩組編碼的卡方檢定 78 四、小結 80 第四章 何時是藝術:宗教文物展覽的面向 82 第一節 本章研究問題與分析架構 82 一、研究問題 82 二、本章的分析架構 83 第二節 展覽文本內容的兩種面向 84 一、展覽文本分析與評量 84 二、「文本內容」評量結果統計分析 92 第三節 「展覽呈現」的兩種面向 94 一、宗教文物展覽的類型與評量指標 94 二、「展覽呈現」的分析與評量 99 三、「文本內容」與「展覽呈現」評量結果綜合 112 第四節 何時是藝術:轉變為藝術的情形 115 一、影響展覽諸面向的潛在因素 115 二、評量標準與評量過程 117 三、轉變為藝術諸種情形:評量結果統計分析 130 四、小結 143 第五章 何時是藝術:展覽案例分析與比較 145 第一節 佛教文化展中的藝術面向:宗博館展覽案例 146 一、「世界宗教展示」的文本內容 146 二、「世界宗教展示」的陳列與設計 152 三、「深河遠流」典藏特展的文本內容 153 四、「深河遠流」典藏特展的陳列與設計 157 五、小結 159 第二節 佛教藝術展中的宗教面向:故宮展覽案例 159 一、「慈悲與智慧」展覽的文本內容 159 二、「慈悲與智慧」展覽的陳列與設計 160 三、「佛陀形影」展覽的文本內容 161 四、「佛陀形影」展覽的陳列與設計 163 五、小結 164 第三節 宗教物件的民族學展示:民族所博物館展覽案例 165 一、「臺灣原住民文化展」的文本內容 165 二、「臺灣原住民文化展」的陳列與設計 166 三、「臺灣漢人民間信仰」的文本內容 168 四、「臺灣漢人民間信仰」的陳列與設計 169 五、小結 170 第四節 何時是藝術:展覽案例比較 171 一、展覽面向比較 171 二、博物館館所、策展人與展覽面向 175 三、小結:潛在影響因素再檢驗 177 第六章 展場內外的觀眾行為與經驗 180 第一節 廟宇、博物館、網絡場所比較 180 一、三個場所的比較 181 二、作為「框」的博物館展覽 187 第二節 物件影像對神聖性的衝擊 193 一、不同場所物件、影像的指涉關係 194 二、展覽物件影像的種類與呈現方式 195 三、影像/神像的場所與觀眾的經驗 196 四、影像經驗對宗教物件神聖性的衝擊 198 五、博物館的「神聖化」與「去神聖」 200 第七章 研究結論與研究限制 203 第一節 意義變形:博物館的典型現象 203 一、物件意義的來源及其意義變形問題 203 二、何時為藝術 204 三、宗教的神聖性與藝術的神聖性 206 四、意義變形的影響 206 五、反思博物館展覽 206 第二節 研究限制 209 一、觀眾認知研究的不足 209 二、展覽面向的不足與細化 209 三、展覽樣本限制與豐富 209 四、博物館館所類型限制與補充 210 五、物件宗教類型限制與補充 210 參考文獻 212 附錄 訪談大綱 229 |
ヒット数 | 397 |
作成日 | 2022.09.28 |
更新日期 | 2023.01.17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