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從西本願寺到慈善寺:其歷史與沿革=From Nishi Hongan-ji to Ci-shang Temple : The Study of the Temple’s History and Evolution |
|
|
|
著者 |
蔡素雲 (著)=Tsai, Su-yun (au.)
|
出版年月日 | 2014 |
ページ | 309 |
出版者 | 玄奘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hcu.edu.tw/hcu/zh-tw
|
出版地 | 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玄奘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
指導教官 | 釋昭慧=Shin, Chao-hwei |
卒業年 | 102 |
キーワード | 西本願寺=Xi-ben-yuan Temple (Nishi Hongan-ji); 慈善寺=Ci-shang Temple; 台灣佛教=Buddhism in Taiwan; 布教所=Preaching Center; 達瑩法師=Master Da-ying |
抄録 | 慈善寺位於花蓮市節約街,為日僧在1917年所建的「西本願寺」。台灣光復後,1946年12月由台灣省日產處理委員會移交花蓮縣政府,再交由慈善院開山住持妙賢法師接收。1978年11月「財團法人台灣省花蓮縣花蓮市慈善寺」成立,1987年4月達瑩法師承接住持至今。慈善寺,歷經改旗易幟的更替世代,足履近百年的歲月。探討其歷史沿革與各階段的發展,乃是本研究關切之所在。 本研究探討寺院的時代銜接、世代傳承、興建緣起與過程、歷任住持之倡導與經營成果,並還原相關的人與事的脈絡及軌跡,展現其風貌。本研究考察完整的歷史痕跡,梳理台灣東部佛教寺院變遷與發展的歷史,期待先人胼手胝足的艱辛歷程,與爲法爲教的崇高精神,能夠鼓舞社會大眾。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並列出可參考的史料與文獻,以及回顧前人研究的成果。第二章,探究日本佛教的傳入與在台的佈教情況。日本於東部建立移民村,由於移民村的成立,花蓮港街日漸繁榮。「花蓮港布教所」遂於1917年成立。日僧武田善俊兩年後,於慈善寺現址,設立固定的布教所。第三、四章,就光復後,日僧返日,遺留下的西本願寺,由承接的歷任住持與寺院的經營維護,對各時期的重要事件與弘法佈教發展作進一步的探討分析說明。第五章為結論,並作一回顧與展望。 本研究獲得如下之結論: 一、從往昔至今日,慈善寺在各任住持的帶領下,展現出不同的寺院風格。日據的西本願寺,出家僧侶是帶妻修行且非素食,以國家、宗派為領導主軸。戰後的慈善院,過著刻苦清修的出家生活,平日一句佛號自修,結合民間習俗節慶度眾,安定人心。慈善寺在達瑩法師的主持下,寺風弘傳「人間佛教」為修行主體性格。 二、慈善寺達瑩法師立下四大宗旨:(1)推動弘法佈教;(2)社會文化教育;(3)推動惜物環保;(4)社會慈善公益;以這四大項目作為慈善寺實踐人間佛教的精神與內涵。 三、慈善寺以「隨分隨力」、「量力而為」的信念管理信眾,並無嚴格組織模式來作經營,屬於「自由式」、「隨喜參加」、「無商業行為」的運作,所以,「安貧樂道」又兼行「慈善公益」,秉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未來接班人除了要承接的寺風,致力於弘法之外,信眾人數的成長與經濟的維持也是努力的方向。 四、妙賢幼稚園已創辦多年,目前白天的空間上仍以「幼教」為主,晚間則成立社區大學,為不同年齡層的民眾規劃課程,惠及地方民眾,提升教育文化水凖,提供地方民眾終身學習的教育機構。課程仍以佛法為主軸,使學員提升對佛法的正信正見,以開闊的智慧面對多變的世間人事物而不致迷失。 本研究之建議如下: 一、慈善寺應設置「空中佛教觀音線」作心理諮商團隊,結合佛教人才,提供一個讓民眾可以接受關懷的窗口,因為民眾時常遭遇困擾問題,提供心理輔導是必要的。因此,成立「空中佛教觀音線」就是度眾便捷之道。 二、慈善寺向以「人間佛教多元化」為指標,以達到「人菩薩」入世的精神為目的。筆者建議繼續展開弘法利生的工作,以期淨化社會風氣,協助建立良好的社會規範。 三、公益方面,筆者建議除了社會救助(例如:救濟貧苦、協助賑災等工作)繼續維持之外,並隨時瞭解社會需求動向,將佛教所獲得之社會資源回饋社會。
Ci-shang Temple is located on Jie-yue Street, Hualien. It was constructed by a Japanese monk in 1917 and called “Nishi Hongan-ji (Xi-ben-yuan Temple).” In November 1946, when Taiwan was restored after World War II, the Taiwan Provincial Committee which was in charge of the Japanese property handed it over to the Hualien County Government. Then Master Miao-xian, the founder of Ci-shang Monastery, was made to take over the temple. The foundation, constituted as a juristic person and called “Ci-shang Temple, Hualien City, Hualien County,” was established in November 1978. Master Da-ying was made to succeed the temple in April 1987, and she led the temple to prosperity and kept it moving on and on until now. Having experienced the restoration of Taiwan, the temple has almost gone through one century. Therefore, to explore the changes and the development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is temple becomes the main concern of this research.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stages, the succession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the constructions of the temple, and the abbot’s or abbess’s endeavors and achievements in each stage, trying to make clear what happened in the past. This research has thoroughly examined historical traces and combed through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s of temples and monasterie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aiwan, hoping to manifest the difficult and arduous processes in each stage and the noble spirit to work for Buddha dharma and Buddhism. This may be a great inspiration for the general public.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explains the motivation, the purposes, the field of study,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literary reviews. Chapter Two explores how Japanese preached Buddhism at Hualien. At that time, three Japanese farming settlements were established, and so “Hualien Harbor Preaching Center” was founded in 1917. Two years later, the Japanese monk, Yoshitoshi Takeda, moved the center to where the temple is now. Chapter Three and Chapter Four elaborate on how the temple, called Nishi Hongan-ji then, was transferred to Master Miao-xian through the government after World War II when Japanese were repatriated. Master Miao-xian’s and Master Da-ying’s admirable leadership, achievements, and contributions were fully described in these two chapters as well. Chapter Five makes reviews and conclusions; it also details the promising future prospects of the temple.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s and analyses, this research has reach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Under the guidance of each abbot or abbess, this temple has been showing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e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第二節 文獻回顧 5 一、 專書回顧 6 二、 論文回顧 1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13 一、 研究範圍 13 二、 研究方法 13 第四節 研究架構 15 第二章 日據時期的西本願寺 17 第一節 日本佛教的傳入 17 一、 從軍佈教師入台 17 二、 日據時期的佛教分期 19 三、 日本佛教撤出台灣 21 第二節 西本願寺派在花蓮港廳的開教 22 一、 全臺布教所的建立 22 二、 花蓮港廳開教緣起 23 三、 花蓮港廳西本願寺派布教所的建立 25 第三節 西本願寺派花蓮港佈教所 34 一、 武田善俊生平與來台因緣 34 二、 成立花蓮港布教所 40 三、 教化事蹟與功勳 51 第四節 小結 58 第三章 光復後的慈善院 63 第一節 西本願寺的寺產轉移 63 一、 移交過程 63 二、 妙賢法師,緣在花蓮 65 三、 光復初期慈善院相關人物 67 四、 移交寺廟清冊 73 五、 小結 77 第二節 草創期慈善院的先賢與功德堂的設立緣起 77 一、 首任住持妙賢法師 77 二、 慈善院的法派傳承 78 三、 劉家倆姊妹的佛緣 85 四、 功德堂設立緣起 88 五、 歷經軍隊駐紮架設電台,常住悲心念佛堅守道場 90 第三節 慈善院的內修外弘運作 93 一、 內修自持勤儉作務 93 二、 舉辦法會啟迪信眾 102 第四節 教內互動 107 一、 敦請法師弘法佈教 109 二、 加入中國佛教會 120 第五節 小結 123 第四章 達瑩法師與慈善寺的建設 125 第一節 達瑩法師的出家與求學生涯 125 一、 「白面觀音」披剃出家 125 二、 遠赴高雄壽山求學歷程 126 第二節 重建工作的開展與完成 136 一、 重建大殿 136 二、 重建後的大殿 144 三、 興辦妙賢幼稚園 165 四、 興建講堂 181 第三節 文教弘法事業的落實 187 一、 社會關懷 188 二、 弘揚佛法 206 第四節 小結 272 第五章 結論 277 一、 慈善寺的昔與今 277 二、 研究發現 279 三、 未來展望 305 參考書目 307 附錄一 訪談稿 1 附錄二 101年達瑩師父開示:助念的意義與念佛功德 21 附錄三 信眾心得 23
|
ヒット数 | 66 |
作成日 | 2023.04.11 |
更新日期 | 2023.04.11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