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著者 |
鍾沁琳 (著)=Chung, Chin-lin (au.)
|
出版年月日 | 2023 |
ページ | 127 |
出版者 | 佛光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ebsite.fgu.edu.tw/?locale=zh_tw
|
出版地 | 宜蘭縣, 臺灣 [I-lan hsien,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佛光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佛教學系 |
指導教官 | 鄭維儀 |
卒業年 | 111 |
キーワード | 佛教學系品德教育; 興趣; 價值觀; 生涯自我效能; 生涯選擇 |
抄録 | 本文主要以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的在校與畢業生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行生涯規劃初探,主要在探討到興趣、價值觀、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選擇的關係與影響。首先,其中就興趣而言,在《佛光教科書-宗派概論》中,引述佛陀教義與目的,是對眾生示教利喜,並從執著中醒悟,根據弟子的根性而不執著於特定形式;因此佛教教義中不僅清楚揭示了眾生多樣的根性或興趣,根據〈迷悟之間-度一切苦厄〉培養興趣篇中,闡明興趣不僅是日常生活的調劑,同時又是潛能開發的動力,更是安享晚年的寄託,倘若工作符合自身的興趣更是一件幸運之事。 其次,就價值觀方面,根據《佛光教科書-佛光學》當代思潮及未來使命中提及,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權隨著科技發展與自由民主思潮開始受重視,更隨著人類物質生活與慾望的改變,倡導生命的優質內涵、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是重要的。 再者,就生涯自我效能方面,主軸為正向的認知態度、促進個體對克服困難、自我突破障礙的生涯信心等,與《往事百語-皆大歡喜》願心的昇華一篇中,工作、生活有願心、願力,「發心立願」就能擴展我們境界,昇華我們的人生相似,也與《迷悟之間-人生加油站》要有成就,必須擁有一顆積極突破一切困難勇氣的心雷同。 最後在生涯選擇中,就佛教徒的生涯規劃而言,在《佛光教科書-實用佛教》第十七課,佛教徒的生涯規劃中,表示佛教徒可由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生命四期(少、青、壯、老)、性格志向(研究型、實際型、藝術型、社會型、宗教型等)及美學意境(文學、哲學、宗教)來衍生相對應的工作規劃或是生涯取向。 因此到興趣、價值觀,以及生涯自我效能有關的概念,並可作為生涯規劃的趨力;同時佛教相關事業,對佛教徒而言更是一種有利眾生的服務與志業。 |
目次 | 摘要 i 謝辭 ii 目次 iii 圖目 v 表目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人間佛教與教育 10 第二節 興趣 15 第三節 價值觀 17 第四節 生涯自我效能 21 第五節 生涯選擇 24 第三章 佛教品德教育 28 第一節 佛教倫理 28 第二節 人間佛教理念 33 第三節 佛教學系介紹 42 第四節 佛光大學行門教育 46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9 第一節 前言 49 第二節 研究假設一 55 第三節 研究架設二 55 第四節 研究假設三 57 第五節 研究變量與方法 57 第六節 小結 61 第五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 63 第一節 樣本結構分析 63 第二節 敘述性統計分析 67 第三節 信、效度分析 73 第四節 假設驗證 81 第五節 差異分析 85 第六節 綜合討論 9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9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8 第二節 研究貢獻 100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02 第四節 研究建議 102 參考文獻 104 圖目 圖3-1 研究架構圖 54 圖4-1 SEM結構模型圖 83 圖4-2 假說檢驗結果 84 表目 表2-1社會認知生涯理論應用於大學生的相關研究結果 10 表2-2 興趣的定義 16 表2- 3 價值觀的定義 18 表2-4 工作價值觀的定義 19 表2-5 生涯自我效能的定義 22 表2-6生涯選擇的定義 25 表3-1填寫時的學制身份 58 表3-2以下哪項你會有興趣?(興趣問卷題項)59 表3-3你贊成以下的觀點嗎? (價值觀問卷題項)59 表3-4你認為你具備哪一些能力?(生涯自我效能問卷題項)60 表3-5你可能選擇的生涯規劃選項為何?(生涯選擇問卷題項) 61 表4-1 樣本結構分析表-性別 63 表4-2 樣本結構分析表-宗教身份別 64 表4-3 樣本結構分析表-學生身份別 65 表4-4 樣本結構分析表-學制身份別 65 表4-5 樣本結構分析表-當初為何選擇佛教學系(複選題) 66 表4-6興趣題目之敘述性統計 68 表4-7價值觀題目之敘述性統計 69 表4-8生涯自我效能題目之敘述性統計 70 表4-9生涯選擇題目之敘述性統計 72 表4-10各變數之敘述性統計 73 表4-11各變數信度與組成信度 74 表4-12各變數因素負荷量與KMO值 76 表4-13模型配適度 78 表4-14收斂效度 79 表4-15區別效度 81 表4-16研究假設之實證結果 82 表4-17假設內容成立與否之實證結果 84 表4-18性別的t檢定表 86 表4-19宗教身份別的變異數分析表 87 表4-20學生身份別的變異數分析表 89 表4-21學制身份別的變異數分析表 92
|
ヒット数 | 46 |
作成日 | 2023.04.13 |
更新日期 | 2023.04.13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