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文殊與普賢菩薩信仰在中國發展差異=The Develop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aith of Manjusri and Samantabhadra in China |
|
|
|
著者 |
丁世明 (著)=Ting, Shih-ming (au.)
|
出版年月日 | 2016 |
ページ | 106 |
出版者 | 華梵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hfu.edu.tw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華梵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陳娟珠=Chen, Chuan-chu |
卒業年 | 104 |
キーワード | 華嚴三聖=Sam Kegon; 文殊菩薩=Manjusri; 普賢菩薩=Samantabhadra |
抄録 | 在中國的佛教信仰裡,文殊與普賢都是「華嚴三聖」之ㄧ,也同為「四大菩薩」。兩尊菩薩在中國的信仰人數眾多,普及面廣,因此將兩尊菩薩並列起來探討,有其合理性及必要性。希望藉由這次的研究,能更深入了解文殊與普賢菩薩的信仰,以及兩尊菩薩在中國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差異。本文藉由文獻分析與比較研究的方法,從傳譯經典、教化法門、民間流傳與信仰道場等四個面向,來探討兩尊菩薩信仰在中國發展差異。研究結果發現,文殊信仰在中國發展較普賢信仰顯得方便、普及與全面。近代因淨土思想在中國發展盛為流行,加上後期淨土宗與天台宗對普賢經典的推崇,使得普賢信仰在中國發展日漸普及,與文殊菩薩並列為中國四大菩薩之ㄧ。最後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相關議題的研究方向,以供未來研究之參考。
In Chinese Bodhisattva faith, Manjusri and Samantabhadra are both the“Sam Kegon”, also the same as the“four Bodhisattva.” The large number of two Bodhisattva faith in China, and wide popularization. Therefore, the two tied together to explore the Bodhisattva has its rationality and necessity. I am hoping this study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Manjusri and Samantabhadra faith,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Bodhisattva statue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development arising. In this paper, prepared by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studies, from the classic interpretation, practice the dharma, folk spread and faith dojo,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Bodhisattvas faith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study found, Manjusri faith in the development of faith in China seem easy compared Samantabhadra and universal and comprehensive. Modern, pure land thought development sheng popular in China, plus late Jodo and Tendai respected classic of Samantabhadra. Faith development in China so Samantabhadra growing popularity, and become China's four Bodhisattva with Manjusri. Finally, research-related topics for study results,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3 一、研究方法 3 二、研究範圍 5 第三節 相關文獻回顧 6 一、信仰道場 6 二、傳譯經典 8 三、教化法門 9 四、民間流傳 10 第二章 文殊與普賢菩薩之信仰道場 13 第一節 菩薩信仰的發展 13 一、佛教初傳中國 13 二、中國菩薩信仰的興起 14 第二節 文殊菩薩之信仰道場 15 一、文殊菩薩的名號 15 二、文殊菩薩的由來 17 三、文殊信仰道場的發展 23 第三節 普賢菩薩之信仰道場 30 一、普賢菩薩的名號 30 二、普賢菩薩的由來 31 三、普賢信仰道場的發展 32 第四節 兩尊菩薩之信仰道場比較 35 第三章 文殊與普賢菩薩之傳譯經典 39 第一節 文殊菩薩之傳譯經典 39 一、佛為文殊菩薩所說 40 二、文殊菩薩為論主 42 第二節 普賢菩薩之傳譯經典 48 一、《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 48 二、《法華經》48 三、《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50 四、《華嚴經》51 五、《悲華經》53 六、密教經典 54 第三節 兩尊菩薩之傳譯經典比較 54 第四章 文殊與普賢菩薩之教化法門 57 第一節 文殊菩薩法門 57 一、《維摩詰所說經》不二法門 58 二、《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稱名念佛法門 59 三、《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觀相念佛法門 59 四、文殊咒持誦法門 60 第二節 普賢菩薩法門 63 一、《楞嚴經》耳識圓通法門 63 二、十大行願法門 64 三、《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六根懺悔法門 69 四、普賢延命法門 71 第三節 兩尊菩薩之教化法門比較 72 第五章 文殊與普賢菩薩之民間流傳 75 第一節 文殊菩薩之民間流傳 75 一、文殊菩薩之造像藝術 75 二、文殊菩薩之靈驗事蹟 81 第二節 普賢菩薩之民間流傳 83 一、普賢菩薩之造像藝術 83 二、普賢菩薩之靈驗事蹟 90 第三節 兩尊菩薩之民間流傳比較 94 第六章 結論 97 第一節 研究成果 97 一、信仰道場差異 97 二、傳譯經典差異 97 三、教化法門差異 98 四、民間流傳差異 98 第二節 後續研究展望 99 參考文獻 101 一、原典資料 101 二、專書 104 三、期刊論文 104 四、碩博論文 105 五、數位資源 105 表次 表2-1文殊菩薩的身分 23 表2-2兩尊菩薩之信仰道場比較 37 表3-1文殊菩薩傳譯經典進程 45 表3-2兩尊菩薩之傳譯經典比較 55 表4-1兩尊菩薩之較化法門比較 73 表5-1兩尊菩薩之民間流傳比較 95 圖次 圖2-1文殊菩薩騎獅像版畫 17 圖2-2穿佛裝的清乾隆皇帝 29 圖5-1五髻文殊童子像 76 圖5-2大威德金剛像 77 圖5-3文殊、釋迦牟尼佛、維摩詰居士三像 78 圖5-4文殊像 79 圖5-5文殊乘獅像 79 圖5-6千臂千鉢文殊像 80 圖5-7文殊像 80 圖5-8文殊比丘像 81 圖5-9文殊髮塔 82 圖5-10普賢十羅剎女像 86 圖5-11步擲金剛明王像 86 圖5-12普賢乘象像 88 圖5-13普賢乘白象像 88 圖5-14金銅普賢像 89 圖5-15普賢像 89
|
ヒット数 | 34 |
作成日 | 2023.05.08 |
更新日期 | 2023.05.08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