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聖嚴法師「心六倫」的思想與實踐=Thoughts and Practices of Master Sheng Yen’s Six Ethics of Heart |
|
|
|
著者 |
高煥循 (撰)=Kao, Huan-hsun (compose)
|
出版年月日 | 2011 |
ページ | 219 |
出版者 | 輔仁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fju.edu.tw/index.jsp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輔仁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宗教學系 |
指導教官 | 鄭志明=Cheng, Chih-ming |
卒業年 | 99 |
キーワード | 聖嚴法師; 「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心六倫; 心淨國土淨; 印順導師; 太虛大師; 人間佛教 |
抄録 | 宗教與社會是必須要永遠結合的,雖然宗教表面上是朝著神聖的理想邁進,但也必須經由人間的經驗成長的伴隨才可完成,由於這樣的概念,台灣許多佛教團體鼓吹「人間佛教」、「人間淨土」的終極目標,目的就是為了讓佛教在多元化的社會中,依然可發揮其功能。 法鼓山所推動的「心六倫」在台灣已逐漸蓬勃發展,聖嚴法師由於目睹社會道德及倫理逐漸淪喪,不忍後輩青年學子繼續沉淪墮落,因而推動家庭、生活、學校、環境、職場、族群,六種倫理,期望人的心靈能逐漸清淨,「人間佛教」、「人間淨土」才有待來臨。中國文化這二千五百多年以來,受儒學及道學的思想極為深厚,尤其孔子及老子的言論不僅是最高道德及倫理,更襯托出生命的高超及奧妙,但隨著時代的演變,一直至現在資訊多元化的世代,社會的生活形態已逐漸現代化,人們卻將古代聖賢的話語拋於千里之外,汲汲營營於榮華富貴及物質享受,心靈及精神文化泯然消失,在這絕望又無奈的世代,充滿著墮落與詭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早期的親密轉為冷淡,社會處於迷失自我且喪失生命氣息的狀態,甚至生活為物質所取代了,但也因為這樣,有良心之徒開始檢視自己的生活觀念及模式。 從每天電視新聞報導可得知,社會亂象層出不朽,眾生對這世代已失望,但若換個角度來看,社會必須要改造,不過,這種革新不僅僅是制度層面,還擴及至人的內心及周遭環境,如同大學之道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有所對應,因為家庭、生活、學校、自然、職場、族群是由內而外的彰顯,法鼓山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以及「心淨則國土淨」為主軸,可見「心六倫」本身與傳統的儒學及道學有所傳承,其實聖嚴法師所推動的改革運動也是有前人的指點,如太虛大師、印順導師等,這些佛教界的長老在早期就開始推動「人間佛教」、「人間淨土」由太虛大師先有概念及想法,真正在台灣落實的是印順導師,聖嚴法師是受了這些長老們的影響而產生出「心六倫」的概念,但太虛大師、印順導師仍然會成為本文中非常重要的關鍵性人物,因為這是一脈相承的,而且從中可看出,「心六倫」不僅實踐佛教的途徑,中國古代儒學及道學思想也可滲入其中,甚至是西方的基督宗教,更顯得出「心六倫」的完整性。 這個社會的狀況確實需要有心人士是來改革一番,但這也干涉到一問題,如何改革?改革的方式為何?「心六倫」正是在探討此問題,不僅只是在家庭、生活、學校、自然、職場、族群作論述而已,最重要的,是要讓它成為一種實際,盡情的發揮出來,而且印順導師也曾提出,佛法是以人為基礎,所以研究的層面需要以廣大眾生的有情世間為主,所以,聖嚴法師與許多公眾人物有數次對談,對談的內容較人感觸良深,因為蘊含了許多精神、價值,以及人生的經歷,也使人培養出一種實踐力,願意有所積極作為。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社會的真實性也不可疏忽,回應剛才說的,佛法以人為本,要切身到人的問題,所以包括一些具體層面,例如,社會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以及職業倫理,都會成為「心六倫」所分析的問題,在這過程中許多社會學的概念亦可拿出來討論,從某些層面來看,「心六倫」所分析的問題,也是一種社會探討及研究,佛教最終理想為「人間佛教」、「人間淨土」當然就要從人與人的互動及人與社會的互動為其基礎,就是要將社會打造為「人間佛教」、「人間淨土」,特別是在這混亂的社會中,需要將世界社會轉變成理想世界,確實要花費不少代價及精力去實踐,這種過程十分煎熬也備受考驗,如同日據時期佛教人士參與當時的社會改革運動,這改革需要大規模且有方針。 「心六倫」在實踐過程中,必定會受到打擊及批評,但聖嚴法師仍不辭勞苦的要將其精神發揚光大,因為眾生皆在苦海之中,如同耶穌救贖在墮落中的人類一般,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迷失生命,導致不知所措,從法師的許多座談可看出,許多人經歷過生命的途徑,將生命的精神發揮至社會各種層面,這也顯得光鮮燦爛,因為人的內心潛力無窮,可創造出無限價值,佛法不僅是學,更要以體為用,實踐當中一定會與人的問題有關聯性,要如何以佛法解決人的問題,這又是大哉問了,因為目前有許多佛教知識份子還在懷疑或否定「人間佛教」、「人間淨土」的可行性,因為到目前為止,許多佛教的理論並沒有成為實際的作為,傳統保守分子會以此批判,甚至認為不合乎佛教本質,究竟這過程中有何矛盾,這不僅包括淨土的真實意,還包括許多宗教的生命觀及具體作為,也蘊含了不少哲學的辯證。 總而言之,「心六倫」無論有無真正發揮出來,社會及生命的關懷絕對是無庸置疑的,但說嚴謹一點,面對一群在苦海中的眾生,及許多佛教知識份子的反對時,要如何面對及克服,恐怕又是一大挑戰。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觀點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8 第四節 研究範圍的論文架構 22 第二章 聖嚴法師「心六倫」的內容及分析 24 第一節 「心六倫」發展背景 24 1佛教改革運動 24 2人間淨土 33 3 六倫與現代社會 40 4 「心六倫」研究的內容及方向 43 第二節 家庭倫理 56 第三節 生活倫理 60 第四節 校園倫理 64 第五節 自然倫理 69 第六節 職場倫理 74 第七節 族群倫理 78 第三章 聖嚴法師「心六倫」的實際運用 82 第一節 生命的價值與實際 82 第二節 企業開創新的價值 89 第三節 教育制度的改革 99 第四節 犯罪行為探討 107 第五節 傳播媒體的素質 118 第六節 社會及法律制度的改善 125 第七節 社會及全球趨勢探討 133 第八節 其他相關實事探討 139 1. 都市更新計畫 2. 核四事件 3. 樂生事件 4. 中科事件 第四章 「心六倫」的可實踐性 151 第一節 聖嚴法師對現代社會的建言 151 第二節 學者及相關人士對「人間佛教」的批判 161 第三節 「心六倫」社會實踐的優缺點 173 第四節 「心六倫」社會實踐的生命與性格 188 第五節 「心六倫」未來展望 203 第五章 結論 207 參考書籍 209 |
ヒット数 | 39 |
作成日 | 2023.05.22 |
更新日期 | 2023.05.25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