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勝鬘夫人經之如來藏學說=On the Tathagatagarbha doctrine in the Sutra of Lion's Roar of Queen Srimala. |
|
|
|
著者 |
陳雪萍 (撰)=Chen, Hsueh-ping (compose)
|
出版年月日 | 2011 |
ページ | 226 |
出版者 | 國立政治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nccu.edu.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國立政治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宗教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蔡耀明 |
卒業年 | 99 |
キーワード | 勝鬘經; 如來藏; 空智; 無明住地; 轉凡成聖 |
抄録 | 本文以《勝鬘經》如來藏學說為探討主題,乃以「如來藏」為核心概念,簡擇文本與此相關之生命解釋及修學義理,透過概念釐清、界說與義理分析,嘗試對生命何以能轉凡成聖作出說明。關乎此有三道環節:(1) 表現為「生命」之根本理則。(2) 生死之所由及生死之可解脫。(3) 生命之得以開展乃至成佛。 在作法上,則扣緊此三環節而依序展開論文綱目,由此揭歷相關論題,並進行一層層之思辨與回應,從而鋪陳出《勝鬘經》如來藏學說之要義。本文各章大綱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主題、問題意識、研究方法、文獻依據、論述架構等,初步交代本文主要研究線索與申論項目。 第二章「文獻回顧」。將對古德註疏與現代相關研究作品進行介紹及討論,透過這部份的整理,希望能在本論文中呈現《勝鬘經》較完整之研究成果概觀,或盼由此發為後續之思辨題材與議論重點。 第三章「如來藏意蘊之探討」。先是透過Michael Zimmermann以及高崎直道之研究所得,大致對「如來藏」一詞理出較適切之字面意涵。繼依佛典相關教示、論說,追索並勾勒此眾生皆具之「如來藏」應何所指?另外,為接下來的討論方便,本章末後將對「藏識」一語略作介紹。 第四章「如來藏意蘊之開顯:由法身藏、法界藏、性淨藏之辨析以理解如來藏染淨依之性格」。本章立論有二軸線,一是借經文所示,帶出與「如來藏」同一義理脈絡之法身、法界、性淨等關鍵概念,辨析此些單詞何以能被同時使用於彼凡、聖二境殊異之說明?如關於法身之「在纏」與「出纏」。另一軸線自是由上一理路之釐清,來為「如來藏」作為生命染淨依之角色或性格進行適當解明。 第五章「如來藏之受染與離染」。轉入眾生染污心識以及透過修行得而去染存淨之討論。在第三章已大致對「如來藏成染或受染為藏識」之情況做了說明,本章一開始將先分析「藏識」之多重意義、階段性性格,以及與「無明住地」二者之關係,由此引介「無明住地」。繼之探討聖者對住地煩惱之去捨,即離染過程之修為與階次,是以分段生死、變易生死、意生身等為關鍵法目。最後回到「如來藏之厭苦、樂求涅槃」此一眾生得以去染存淨之立基點來加以討論。 第六章「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之修行開展」。探討勝鬘夫人所宣說直截、堅定之修行準則,即由如來藏空智之照了,謂般若波羅蜜多之修習,依此將開展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之功用運行,前者謂是智用離染,後者則為悲化聚德,由此長養行者之法身慧命,而畢竟離染無住。分析此一如來藏空智之運作,由其理據、實踐以致證果,皆是切落、符應、貫徹於法住法位之緣起法則,以此而為大乘了義,是佛陀親證之聖諦義趣,確能令眾生轉凡成聖,離苦得樂。 |
目次 | 謝誌 Ⅰ 摘要 Ⅲ 目次 Ⅳ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主題、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1 一、初步界說與研究主題 1 二、問題意識 2 三、研究方法 3 四、目標與限制 4 第二節 文獻依據 4 一、《勝鬘經》傳譯本及古德註釋本 4 二、漢譯《勝鬘經》譯經背景 7 三、《勝鬘經》經題與主旨 7 四、《勝鬘經》組織結構 9 五、《勝鬘經》文本與義理特色 12 第三節 論述架構 1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第一節 古德註疏 21 一、隋‧慧遠大師《勝鬘義記》 21 二、隋‧吉藏大師《勝鬘寶窟》 23 三、日本‧聖德太子《勝鬘義疏》 27 第二節 如來藏思想之相關研究作品 34 一、印順法師《如來藏之研究》 35 二、高崎直道《如来蔵思想の形成》等著 36 三、蔡耀明〈「如來常安住」的修學義理〉等著 38 第三節 《勝鬘經》之研究作品 40 一、松本史朗 〈勝鬘経の一乗思想について〉 40 二、Diana Mary Paul, The Buddhist Feminine Ideal 61 三、印順法師《勝鬘經講記》 68 第三章 「如來藏」意蘊之探討 74 第一節 學界關於「如來藏」之討論 74 一、如來「藏」( -garbha ):胚胎?子宮? 75 二、學界就「如來藏」意涵之探討 76 (一) Michael Zimmermann的見解 76 (二) 高崎直道的見解 80 三、本節小結 90 (一)「如來藏」宜解做「(眾生)含藏如來」 90 (二) 如來藏法性:緣起法性?佛‧如來法性? 92 第二節 眾生與佛共同之「法性」 95 一、眾生如來藏係「潛在之佛果本性」? 95 二、眾生有無「眾生性」?佛有無「佛之性」? 96 三、佛為何說:「彼眾生如來藏德相備足,如我無異?」 97 四、如來藏說果真無法由論理來理解,唯信一途? 98 五、「如來藏」其施設為「因性」用語何義? 102 六、「如來藏」之說,本然呼應「緣起」真理 104 七、佛境、佛智、佛性、佛作皆無其自性、本性 104 (一) 《般若經》的相關教學 104 (二) 《華嚴經》的相關教學 105 (三) 《涅槃經》的相關教學 106 八、本節小結 108 第三節 眾生生命之如來藏 108 一、「如來藏」即指空性,是為眾生空智 108 二、略釋煩惱藏:凡夫目下景況之顯現 112 第四章 「如來藏」意蘊之開顯 115 第一節 法身、如來法身 116 一、法身或如來法身指法性身乃至諸法集合所成身 117 (一) 法身之「法」當以動態、緣起相續之眼光來觀看 118 (二)「法身」之諸義 119 二、眾生所包含之「如來」是否指「果德成就之佛法身」? 121 (一) 佛之實際與凡夫之實際兩者之異、同? 122 (二) 佛所證之實際與凡夫本具之實際兩者之異、同? 123 (三) 如來藏即是如來果德法身? 125 1. 例句對照 126 2. 義理分析 127 第二節 法界、佛性 129 一、法界 129 (一) 法界:有其同時性之三義 129 (二) 法界:有其歷時性之三義 132 (三) 法界:諸法是趣不過,佛及凡夫皆然 133 二、關於「佛性」義之探究 135 (一)《寶性論》之所顯 135 1. 「無始世來性」 135 2. 「性(dhātu)」之特義 135 3. 小結 137 (二) 所謂「關於佛性是本有或始有之爭議?」 138 1. 《寶性論》中並無「本有」及「始有」之分判 138 2. 「佛性」如何言為本有?如何言為始有? 139 (三)《涅槃經》之所顯 141 (四) 言「佛性」不等於「成佛先天的必然性」 143 第三節 性清淨 147 一、「淨」者,空性、實相之增語,為對治「染」而施設 147 二、「心性淨而客塵染」即謂「緣起法的趣世間流轉」 150 三、「染淨依持」之難可了知在於需靠實證方解 150 四、空藏、不空藏並不作為如來藏清淨心之「絕對本質或價值」 152 五、見如來藏性,即見眾生之「智」、「解脫」、「清淨」平等 154 本章小結:論列「如來藏」一詞可有之意涵 155 第五章 如來藏之受染與離染 158 第一節 染與淨合之藏識 158 一、藏識之多重意義 159 二、藏識之階段性性格 160 三、藏識以無明住地為其深刻層次 165 (一) 語意上的分位 165 (二) 運作上的分工 166 第二節 生死所依之住地煩惱 168 一、五住煩惱、起煩惱、心相應 168 二、云何不觸法,而能得染心? 172 第三節 行者離染之階次及其轉換 175 一、業報身、意生身、佛身 175 二、菩薩與阿羅漢意生身之比較 177 三、無明住地於修行上之惑障 180 第四節 如來藏:生命厭、欣之所依 183 第六章 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之修行開展 189 第一節 如來藏空智之運作 189 一、如來藏之空與不空 190 二、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為如來藏空智之功用運行 191 三、如來藏空智之運作即是般若波羅蜜多之修煉 192 第二節 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 196 一、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之究竟意味生命能量的最佳釋放 197 二、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之交涉運作意圖生命之盡苦極源 198 三、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分屬菩薩修行階段之不同重點 199 四、以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之悲智雙運而入法性等流 199 第三節 無我與如來藏我 203 一、為什麼是無我? 203 二、為什麼又說如來藏我? 203 (一) 從其可以且必然並存之形式上來說 204 (二) 從其可以且必然並存之意義上來說 206 第七章 結論 209 參考文獻 212 |
ヒット数 | 32 |
作成日 | 2023.05.29 |
更新日期 | 2023.05.29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