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慈經》與當代正念治療慈心禪之交涉=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Mettāsutta and 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 of Modern Mindfulness-Based Therapy |
|
|
|
著者 |
陳永宏 (撰)=Chen, Yung-hung (compose)
|
出版年月日 | 2013 |
ページ | 76 |
出版者 | 南華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3.nhu.edu.tw
|
出版地 | 嘉義縣, 臺灣 [Chia-i hsien,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南華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宗教學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呂凱文=Lu, Kai-wen |
卒業年 | 101 |
キーワード | 正念治療=Mindfulness; 慈心禪=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 慈經=Metta |
抄録 | 慈心禪(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 一詞因普遍地使用於當代正念治療(Mindfulness-Based Therapy)中而再度被重視。當代慈心禪方法由早期佛教《慈經》(Mettāsutta)改編而來,引發筆者考查《慈經》與當代正念治療中的慈心禪之動機,本文採文獻學研究方法,針對兩者在意涵(研究目的一)、操作手法(研究目的二)、以及成效(研究目的三)等三方面之異同進行比對與評析。 本文考查之結果發現,《慈經》並非指特定一部經典,收錄於《巴利文課頌本》中的《應作慈經》、《慈願》、以及《慈效益經》等均稱為《慈經》。當代慈心禪操作方式主要改編自《慈願》。著名的慈心禪故事中宣說的是《應作慈經》,易被誤認為《慈願》。慈的巴利文mettā,在意涵上著重朋友或善友,是有意避免與貪愛混淆,與英文譯為loving-kindness 對愛的著重點不盡相同,顯示愛在西方文化的重要性。 本文也發現當代學者將悲心、四無量心、緣起等概念均含括蓋於慈心一詞的意涵中,可能顯示當代正念學者對慈心意涵的解讀過度主觀的現象。由此延伸出慈心禪修方法上,早期佛教強調剛始操作慈心禪時,要避免對異性或極愛之人散發慈心,即是為了減少貪愛的昇起。相較於當代慈心禪對散發慈心的對象完全沒有限制。此外,早期慈心禪強調散發慈心的對象必需臉帶微笑、處於快樂狀態的姿勢,也是避免禪修者不僅無法昇起慈心,甚至變得更痛苦。對於最難散發慈心的敵人,甚至建議要放到慈心禪的最後階段,具備足夠能力(如:慈心禪定)才能對怨敵者散發慈心。 此外,《應作慈經》建議修習十五項特質作為慈心禪前的準備,相較於當代研究雖然驗證慈心禪可增進人際關係、正向情緒、以及減少負面情緒,支持《慈效益經》的部分內容,但研究推論即使是短期(如:7 分鐘)慈心練習也可產生正向影響,顯示早期佛教對成就慈心禪的要求標準與當代慈心禪相差甚距。相對的,當代學習慈心禪或身心患者而言,《慈經》的要求也可能過高而造成實踐上的困難。本文將根據上述發現提供當代慈心禪使用者實務上的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 |
目次 | 合格證明 Ⅰ 摘要 Ⅱ 略符 Ⅲ 目次 Ⅳ 表目次 Ⅵ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 第三節 文獻檢討 4 第四節 研究目的 8 第五節 研究方法 9 第六節 研究架構 10 第二章 禪修與慈心禪 12 第一節 禪修簡介 12 第二節 慈心禪故事 19 第三節 慈心禪操作 24 第三章 《慈經》:慈心禪的起源 27 第一節《應作慈經》 29 第二節《慈願》 38 第三節《慈效益經》 43 第四章:《慈經》與當代慈心禪之交涉 47 第一節 慈心之意涵 47 第二節 慈心禪方法論 50 第三節 慈心禪效果論 60 第五章 結論 64 參考文獻 68 |
ヒット数 | 44 |
作成日 | 2023.06.05 |
更新日期 | 2023.06.05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