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神聖的符號 寧靜的庭園 — 探索佛教藝術療育空間=Sacred Symbols, Serene Gardens:Exploring in Buddhist Art Healing |
|
|
|
著者 |
洪銀銀 (著)=Hung, Ying-ying (au.)
|
出版年月日 | 2024 |
ページ | 150 |
出版者 | 華梵大學佛教藝術學系碩士班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hfu.edu.tw/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華梵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佛教藝術學系碩士班 |
指導教官 | 鍾碧芬=Chung, Pi-fen |
卒業年 | 112 |
キーワード | 佛教藝術療育=Buddhist Art Healing; 藝術療育=Art Healing; 禪宗藝術=Buddhist Art; 佛教藝術=Zen Art; 佛教心理學=Buddhist Psychology |
抄録 | 本研究探討佛教藝術療育的形式與操作實踐,希望提供人們能從中找到相對應的療育形式以運用在日常生活之中。透過自我的認識與理解,來解決個人的生活難題與煩惱,常保持清淨心與正向的思維。因此,本研究先為佛教藝術療育名詞做了簡要的定義:「藝術」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更是直覺的情感、是想像和意識甚至是潛意識的表達方式。「藝術療育」透過藝術創作過程的正向心理來轉化心靈,實現健康和幸福人生。「佛教藝術療育」則是結合了宗教信仰和修行過程,透過藝術的創作來攝受心靈的撫慰和力量,促進身心的和諧與平衡。 接著從東西方心理學和藝術療育的交匯研究出發,探討了西方三位精神分析學大師:佛洛依德、榮格、阿德勒的理論,如潛意識、原型理論、人生風格分析等,以了解它們是如何影響我們個人的生活與人生。同時也探討佛教經義中與「心、意識」相關的經典,如《心經》中「十二因緣」在生死之間的流轉現象、唯識學中的「八種意識」的作用、以及以心為修行宗旨的「祖師禪教」,以便明瞭人類心靈深處的無意識作用,然後把教義精神結合在佛教藝術療育操作中。 佛教藝術療育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場修行,操作過程的四個要領「起承轉合」與佛教修行的四個循環次第:「信解行證」互相對應。佛教藝術創作過程中心象的呈現是潛意識的發射,佛教行者是可以透過聞思修或行禪來覺察到這意識的粗細,同時更深入的了知自己的內在。透過行禪時身體的放鬆、專注與思維、啟發, 使我們能擁抱正面的能量,或昇華為社會關懷的利他行為。 此外,也探討了藝術療育的各種形式,以佛教「六個識」化為六感來理解療育中的操作與功能,同時找出療育操作中的重要核心。從視覺藝術療法到音聲、嗅覺、味覺、身體覺察,再到多感官統整,每種形式都有其獨特的功能和功能意義。並且去對照佛教藝術療育傳統和現代的形式與演變,觀察並探討這些新型態的佛教藝術是否會轉變了佛教藝術療育的結果。本文中傳統形式以「佛像、壁畫、建築和梵唄」來說明,新型態則以「現代寺院的陶塑、曼陀羅繪畫與異次元表達」來討論。對於相當普及的禪宗藝術療育則以「茶禪一味」的行茶做為行禪,來觀察理解佛教療育創作過程的心象呈現與轉化。 最後我們綜合了研究結果,設計了「禪宗庭園枯山水的禪心與療育」課程,做為佛教藝術療育之案例,來詳細說明如何將佛教的教義與修行結合現代新型藝術的操作與實踐。通過暖身和靜坐冥想,引導參與者進入禪心境界。通過祖師的禪教理解佛教教義。透過枯山水的範例欣賞汲取新知與技巧。利用微型枯山水進行創作,體會覺察當下的心念,將整個過程中的觀察、意念、啟發經由表達分享。最終透過攝影與書寫進行反思和記錄,然後將創作過程中的收獲和領悟內化為生活智慧。 This study is aiming to explore the forms and practices of Buddhist art healing. The goal is to provide people with corresponding therapeutic forms for application in daily life. Through self-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individuals can address personal life challenges and maintain a pure and positive mindset. The study begins by providing brief definitions for terms related to Buddhist art healing. "Art" is not just a form but also an expression of emotions, imagination, and consciousness, even the subconscious. "Art healing" transforms the mind through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of artistic creation, achieving a healthy and happy life. "Buddhist art healing" integrates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 providing comfort and strength to the mind through artistic creation, promoting harmony and balance in body and mind. Building on the intersec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psychology and art healing,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theories of three Western Psychoanalytic Psychologists: Freud, Jung, and Adler, including concepts like the subconscious, archetype theory, and lifestyle analysis, to understand how they influence our personal lives. It also examines Buddhist scriptures related to "mind" and "consciousness." This includes the "Twelve Nidanas" in the Heart Sutra, depicting the cycle of birth and death, the "eight consciousnesses" in Yogacara, and Zen teachings focusing on the mind for spiritual practice. The process of Buddhist art healing itself is a form of spiritual practice. The four principles of the operational process, "beginning, development, turn, and conclusion," correspond to the four stages of Buddhist practice: "faith, understanding, practice, and realization." The presentation of central symbols in the process of Buddhist art creation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subconscious. Buddhist practitioners can become aware of the subtleties of this consciousness through listening, contemplating, and practicing meditation, thus gaining deeper insight into their inner selves. Through relaxation of the body, focus, and reflection during meditation, we can embrace positive energy or elevate it into altruistic acts of social concern. Furthermore, various forms of art healing are explored, using the "six consciousnesses" in Buddhism to understand the operation and function of healing, while identifying the core of therapeutic practices. From visual art healing to auditory, olfactory, gustatory, and bodily awareness, and then to multisensory integration, each form has its unique functions and significance. Traditional forms are illustrated through "Buddha statues, murals, architecture, and chants," while new forms are discussed through "modern temple sculpture, mandala painting, and expressions from other dimensions." Zen art healing, quite popular in Zen Buddhism, is exemplified by the pract |
目次 | 摘要 Ⅰ ABSTRACT Ⅲ 圖次 Ⅸ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背景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意義 4 第四節 研究重點與方向 5 第五節 名詞定義 5 一、藝術 5 二、藝術治療、藝術療癒、藝術療育 8 三、佛教藝術、佛教藝術療育、禪宗藝術療育 11 四、藝術療育空間、藝術形式、藝術形式操作、藝術實踐 13 第六節 研究方法 14 一、研究範圍與限制 14 二、研究方法 15 三、研究架構 16 第二章 相關心理學理論 17 第一節 西方精神分析心理學理論 17 一、佛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 17 二、榮格的心理學理論 21 三、阿德勒心理學理論 26 第二節 東方佛教心理學思想 30 一、心經與心理學 30 二、唯識與心理學 34 三、禪宗與心理學 37 四、佛教心理學與療育 41 第三節 東西方心理學的交匯 42 一、榮格心理學的佛教思想 42 二、佛教思想與西方精神分析學的交匯 45 第三章 藝術療育形式與功能 48 第一節 眼識:視覺藝術療法 48 一、繪畫和素描 49 二、陶塑與造型 52 三、拼貼和混合媒材 54 第二節 聽識:音聲藝術療法 56 第三節 嗅識:嗅覺療法 59 第四節 味識:食物療法 61 第五節 身識:舞動療法 63 第六節 意識:多感官藝術體驗 65 一、寫作療育 66 二、戲劇療育 68 三、大自然體驗 68 第四章 佛教藝術療育的傳統與現代 70 第一節 傳統佛教藝術療育的形式 71 一、佛像的藝術療育功能 72 二、壁畫的藝術療育功能 74 (一)佛教故事畫 75 (二)本生故事畫 75 (三)經變圖 76 (四)飛天伎樂 77 (五)供養人像 79 (六)日常生活文化 80 (七)神明、護法及神話傳說 81 (八)裝飾圖案及其他 82 三、佛教建築藝術療育形式 83 四、梵唄療育形式 85 第二節 現代佛教藝術療育形式與變化 87 一、現代佛教藝術的演變趨勢 87 二、現代佛教藝術療育之「新型態表達」 92 (一)現代藝術仍然保有傳統的精神:寺院陶塑 92 (二)西方美術融入突破傳統印象 94 (三)現代佛教藝術療育:「曼陀羅」繪畫 96 (四)現代佛教藝術療育:「異次元」表現 99 第三節 禪宗藝術療育形式 101 一、法鼓山國際茶禪日 102 二、慈濟靜思茶道 104 第五章 佛教藝術療育的操作與實踐 105 第一節 藝術療育操作核心元素探討 105 一、藝術療育操作的四個程序要領 108 二、創作過程是藝術療育的核心 109 三、安全和支持的環境 109 四、藝術形式的選擇與媒材 110 五、人的角色 110 六、佛教藝術療育操作過程的重要元素 111 第二節 藝術療育操作的內容要點 112 一、療育課程內容重點 112 二、媒介物 113 三、引導者 114 四、參與者 114 第三節 佛教藝術療育操作與實踐 114 一、活動背景描述 114 二、「禪宗庭園枯山水的禪心與療育」課程內容 115 第六章 結論 131 第一節 研究總論 131 第二節 未來研究之建議 144 參考資料 146 |
ヒット数 | 192 |
作成日 | 2024.08.22 |
更新日期 | 2024.08.22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