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佛教的生死觀 -- 從天台智顗的心靈哲學看生死解脫 |
|
|
|
著者 |
周鶴庭 (著)=Chou, He-ting (au.)
|
出版年月日 | 2007.07.09 |
ページ | 87 |
出版者 | 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d Life Education, Nanhua University(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 |
出版サイト |
http://philos.nhu.edu.tw/front/bin/home.phtml
|
出版地 | 嘉義, 臺灣 [Chia-i,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南華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哲學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尤惠貞 |
卒業年 | 95 |
キーワード | 生死解脫; 佛教; 心靈哲學; 智顗; 生死觀; 天台 |
抄録 | 世間萬物,生滅變異,芸芸眾生,有生必有死。生死是人類的大事,生死課題也是現代人所必備學習的一環,而佛教教義本身就蘊涵著許多可提供現代精神醫學、心理學等思維靈感,而其中把焦點集中在天台智者大師心靈思想,希望從智者的心靈觀,來探討智者對生死之詮譯。 高齡化的社會,生命尊嚴與臨終關懷,所衍生的死亡問題,乃涵蓋生理和社會層面的關懷,並擴及至心理和靈性的層面,要得脫即要如實觀當下的一念心,心是法本,心能生萬法,「一念無明法性心」,即具三千世間法,無明即法性。心攝諸法,修心與調心,要修行得解脫,無非要面對當下一念,調整身心變化,善根發相,便能發生般若智慧,分別邪正,照見真理,觀心與轉念,觀照心的無明特性,由此而破除一切煩惱,達到覺悟、解脫的效果。 任何人均無法超越死亡,卻執著於脫離死亡的意念而喚起了苦惱,乃是由於心與身之虛幻,没有認識到自己的本來面目,而向外馳求,本來不存在的虛幻的東西。生與死之流轉,生死諸法實相,眾生造作種有漏業,才在生死洪流中因果相續、生命相續、輪迴不息。不執著於空有,不帶任何的念頭,不包含任何的追求與執著,非生非死,即生即死,死亡對於凡夫來說則是覺悟的最好時機。 智者的生死解脫之道,能知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不畏懼生死,才可從生死中解脫開來,明與無明當體一如,去執即生死證還滅,菩提心與解脫之道,念念當體皆能如實明白,而不執著迷染,使心當下則念念分明,無執無礙,體現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境界。 就天台的生死觀,因展現智慧之圓實絕妙,所以境界亦隨之圓滿無礙。智者對生死之詮釋,心是生死解脫之鑰,上天入地,成凡至聖皆繫一念心,心是生死解脫之關鍵,面對生死問題,藉生命修證之層層進展,不斷地轉化提升以至圓融無礙而自在解脫,即于每一念而面對一切法當下體證,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使生命得以更圓滿自在。
|
目次 | 一‧緒論 (一)研究緣起與動機 (二)研究方法與結構 (三)研究目的與問題 二 ‧現代生死學之議題 (一)生死課題的現代啟示 (二)生命尊嚴與臨終關懷 (三)佛教面對生死的態度 三‧天台智顗的心靈哲學 (一)無明與法性 (二)修心與調心 (三)觀心與轉念 四‧智顗對生死之觀點 (一)心與身之虛幻 (二)生與死之流轉 (三)生死諸法實相 五‧智顗的生死解脫之道 (一)明與無明當體一如 (二)去執即生死證還滅 (三)菩提心與解脫之道 六‧結論 (一)智顗對生死之詮譯 (二)心是生死解脫之鑰 (三)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
ヒット数 | 1226 |
作成日 | 2008.05.02 |
更新日期 | 2015.08.12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