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者 |
吳汝鈞
|
掲載誌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中輯)
|
出版年月日 | 1995.07 |
ページ | 369 - 386 |
出版者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 |
資料の種類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キーワード | 宗密=Tsung-Mi; 佛; 自性=Svabhava; 如來藏=Tathagata-garbha=Tathagatagarbha; 不空=Amogha-vajra |
抄録 | 本文比較宗密的靈知與王陽明的良知兩個概念的哲學 涵義. 筆者以為,兩者都超越一切對待相,而為一絕對的 主體. 兩者都是人人所同具的潛能. 同時,兩者都具能 動性,恆時在現起流行的狀態中. 不過,在現實上,兩者 都易受經驗的因素所遮蔽,而不能展露其知的靈明.
就體用關係言,靈知與良知都是知的心體,由此能發 出靈覺明照的作用. 但兩者的作用卻有不同. 良知是道德 的性格,它的照明的作用. 但兩者的作用卻有不同. 良知 是道德的性格,它的照明,是照明事物或行為的是,非, 善惡,當下即表現是是,非非,好善,惡惡. 良知能當下 對事物行為做出一超越的價值判斷的決定. 靈知則是救贖 的性格,它能照破萬法的空無,無自性的本質. 使人遠離 執著,煩惱,最後得覺悟而成佛.
在體方面來說,兩者也不同. 良知是道德的實體,是 能做好善惡惡的價值判斷的精神實體; 它不是空寂的,卻 具充實飽滿的內容,能創發種種道德行為. 靈知則不是 精神實體,卻是以空寂為體. 它的義理骨幹是如來藏心; 一方面以空寂為體性,另方面又有不空的妙用. 這妙用主 要表現在對事物行為的不昧上. 不昧即是照明,就事物行 為的空如的本性而照明之,就事物行為的自己呈現,在真 自己的身分而照明之. |
ヒット数 | 1167 |
作成日 | 1998.07.22
|
更新日期 | 2012.08.20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