サイトマップ本館について諮問委員会お問い合わせ資料提供著作権について当サイトの内容を引用するホームページへ        

書目仏学著者データベース当サイト内
検索システム全文コレクションデジタル仏経言語レッスンリンク
 


加えサービス
書誌管理
書き出し
石谿(髡殘)〈報恩寺圖〉研究=Study on Shixi's (K'u-Ts'an)〈Pau-En Temple〉
著者 魏建達 (撰)=Wey, Chen-da (compose)
出版年月日1994.05
出版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出版サイト https://www.ntnu.edu.tw/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の種類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言語中文=Chinese
学位修士
学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学部・学科名美術學系
指導教官郭禎祥
卒業年82
キーワード石谿=Shixi; 髡殘=K'u-Ts'an; 報恩寺=Pau-En Temple
抄録本文以石谿於一六六三年十月所作的<報恩寺圖>為主題,分析其藝術內容形式,以及探討石谿如何根據實景客體『報恩寺』,創作成藝術本體<報恩寺>的主要因素。然後根據此主體創作的模式及方法,製作具有傳統精神內涵,以『實景』為出發的『繪畫作品』,實踐筆者『以古為新』的創作目標。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及目的,有關石谿的研究文獻,及石谿生平略述。  
第二章,<報恩寺圖>的內容與形式分析:敘述畫面上呈現的圖象內容,應用的繪畫形式,款題的內,書法的風格等。  
第三章,<報恩寺圖>的創作淵源:敘述<報恩寺圖>的藝術形式受了沈周﹑吳鎮﹑黃公望﹑王蒙等的具體影響。並承襲了心學及非物質性描繪的繪畫特徵。  
第四章,石谿作畫目的與<報恩寺圖>的表現意圖:敘述石谿以筆墨作佛事的功用,及針對『報恩寺』的內在精神,發出其『廓爾無私,自強不息』的超俗性意會。  第五章,結論:說明『報恩寺』與<報恩寺圖>之間的非形似描寫,是建立在『自我修行』﹑『利益眾生』的超俗性繪畫功能。
透過上述研究,本論文得到兩項結果:
(一)藝術品的價值源自創作者個人內心獨特的體悟。自然界的一切都在生、老、病、死的無情循環中,對於個人來說,一切存在都是非真實的,只有藝術家自己的生命體驗才是最可貴,唯有把握個人的存在價值,才能凸顯藝術品的價值。
(二)以超俗性的繪畫理想提升人的存在價值。在今日多元的工商社會,以『名利』為爭逐的環境中,類似石谿的『廓爾無私,自強不息』的這樣超俗性的人生理想更應得到重視,以提升人類的存在價值。


目次一. 緒論
(一) 研究動機
(二) 有關石谿的研究
(三) 石谿生平
二. <報恩寺圖> 的內容與形式分析
(一) 圖象的內容與形式
(二) 款題內容
(三) 書法形式
三. <報恩寺圖> 創作的淵源
(一) 藝術形式的傳承
(二) 心學傳統
(三) 超越物質性的寫生傳統
四. 石谿作畫目的與 <報恩寺圖> 的表現意圖
(一) 石谿作畫目的
(二) <報恩寺圖> 的表現意圖
五. 結論
ヒット数394
作成日2001.01.08
更新日期2023.01.17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注意:

この先は にアクセス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す。このデータベースが提供する全文が有料の場合は、表示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のでご了承ください。

修正のご指摘

下のフォームで修正していただきます。正しい情報を入れた後、下の送信ボタンを押してください。
(管理人がご意見にすぐ対応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シリアル番号
263289

検索履歴
フィールドコードに関するご説明
検索条件ブラウ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