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蕺山學的儒釋之辨=Chi-shan's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
|
|
|
著者 |
古清美 =Ku, Ch'ing-mei
|
掲載誌 |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Journal of the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
巻号 | n.2 |
出版年月日 | 1997.07 |
ページ | 179 - 209 |
出版者 | 國立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出版サイト |
http://homepage.ntu.edu.tw/~ntucbs/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キーワード | 劉蕺山; 儒釋; 人譜; 心性之學; 明代心學 |
抄録 | 『儒釋之辨』是中國學術史上一個大問題。本文以明末理學家劉蕺山所提出的儒釋異同的觀點為基礎,來呈現並分析這個學術問題。筆者將蕺山辨儒釋之論述從三方面來分析,首先是從『陽明心學』這個具儒釋雙重性格的學說及其發展狀況,來顯示不同立場的明儒如何表述了他們對儒釋之辨的意見。其次是從儒家與佛家思想最為相似而難辨的部份--心性修証的理論和工夫來看,本節又細分為真與妄,覺與識及與『懺悔』近似的『訟過』之法的比較。最後是就儒家堅持與佛家最為相異的道德實踐原則和生死觀的問題,提出討論。這樣透過較精細周詳的理論展開,以了解中國學者在儒釋交融的學術潮流中,如何別異於佛家而闡述儒家的聖賢之學,同時也給佛學提供了一些可思考的課題,以此作為一個學術史研究的客觀探索。 |
目次 | 一、前言 179 二、從學術發展的觀點辨儒釋——陽明良知心學的定位 180 三、從心性修証工夫辨儒佛 185 (一)真與妄 186 (二)覺與識 191 (三)蕺山〈訟過法〉與《法華三昧懺儀》 193 四、從人生觀辨儒釋 198 (一)虛實之辨 198 (二)生死與生生 201 (三)道德倫理的實踐原則 203 五、結語 208 |
ISSN | 10271112 (P) |
ヒット数 | 511 |
作成日 | 1998.04.28; 2002.03.03
|
更新日期 | 2017.07.04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