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以憨山為例探究晚明佛教之「復興」內涵=The Meaning of the Buddhist "Revival" in Late Ming China:A Stud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Han-shan |
|
|
|
著者 |
釋見曄 =Shih, Chien-yeh
|
掲載誌 |
中華佛學研究=Chung-Hwa Buddhist Studies
|
巻号 | n.2 |
出版年月日 | 1998.03 |
ページ | 231 - 249 |
出版者 | 中華佛學研究所=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chibs.edu.tw/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東初老和尚九秩冥誕暨圓寂二十週年紀念專輯. Special Collection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9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and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Passing of the Venerable Tung-ch'u. |
キーワード | 憨山德清; 行事風格; 人間菩薩觀; 晚明佛教之復興; 新佛教 |
抄録 | 太虛等人,批判宋明佛教以來之發展,是「山林佛教」「死人佛教」等趨勢. 筆者目前無法斷言宋代佛教是否如此,至少而言,明初佛教即是如此發展. 而提出人稱晚明佛教為復興期,或為新佛教,則所謂的「復興」或「新」,其內涵意指為何?
本文試借晚明佛教四大師之一的憨山,來探究其復興之內涵. 由憨山一生行事風格之轉換,從對己之關懷到對教界,法門,最後及至黎民百姓,社會,而提出憨山修行觀從自了生死,增大為人間菩薩觀的修行. 而言種菩薩為教化眾生,不避刀山火聚的精神,亦是佛教東傳後,中國一直自詡為「大乘佛教」的核心. 可惜這種大乘佛教的悲懷,事行,正是明初佛教以來所失落,而在憨山一生的行事風格中再度開展.
|
目次 | 一. 前言 -- 問題的提出 二. 檢視憨山一生的行事風格 1. 對己之關懷 -- 憂道業成就否 2. 對教界,法門之關注 -- 憂教界,法門衰替,及僧人不成材 3. 對百姓及社會之關懷 三. 探究憨山思想轉換之動力 四. 結語 |
ISSN | 1026969X (P) |
ヒット数 | 1832 |
作成日 | 1998.04.28; 2002.07.23
|
更新日期 | 2017.07.24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