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著者 |
簡秀娥 (著)
|
出版年月日 | 1997 |
ページ | 340 |
出版者 | 華梵人文科技學院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hfu.edu.tw/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華梵人文科技學院 |
学部・学科名 |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熊琬 |
卒業年 | 85 |
キーワード | 維摩詰; 文殊; 禪觀; 方丈室; 獅子座; 龍樹; 不二法門 |
抄録 | 《維摩詰經》不僅是一部優美的文學作品,也是佛教的重要經卷。(維摩詰經》在中國文學史上,擁有不朽的地位,流傳廣傳;在中國禪宗史上,具有非凡的成就,影響深遠。 維摩語的居室,人稱「方丈室」,雖只有一丈見方的空間,為了前來問疾的大眾,卻能容納無量無邊。這種神妙的空間概念,若芥子納須彌,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至大無外,至小無內,任運逍遙,令人心情為之明暢奔馳,歡喜踴躍。 本文從含有高度文學價值的維摩詰「方丈室」,探討箇中「禪觀」三昧。研究是否菩薩的實質在悲智,而悲智的基石在定慧,期在抽絲剝繭,達到直見本來面目的效果。《維摩詰經》之禪觀思想,不僅是具有傳統的精神,還有活潑不羈的教育功能。在方丈室裡,維摩諸假借禪觀方式,運用不可思議的神力,以甚深的菩薩功行,誘導小乘聲聞與大乘菩薩,更上一層樓。 本文題目為「《維摩詰經》禪觀之研究一一以方丈室為中心」,共分八章,探討維摩詰、方丈室、清淨心、禪觀、教育的一連貫問題。以「維摩詰」為主角,「方丈室」為基地,將形而上的「清淨心」,所引發的「禪觀」功夫,落實於「教育」實踐。因為菩薩的成就禪觀,是為了教化眾生;菩薩發菩提心,若是只有自受用,而沒有他受用,即不能契入佛道。雖然有時維摩詰的方法,超乎常理常情;但是他卻能觀機逗教,隨心所欲,掌握自如。 第一章 敘論:說明本文研究之動機與目的,探討前人研究之見解與成果,以及標出本文研究之進路與方法。 第二章 《維摩詰經》之歷史背景:本章探討《維摩詰經》的成立年代、印度地位、傳譯情形、中國地位,是從歷史角度切入,以縱切面的軌跡,尋求整體發展的面貌。 第三章 《維摩詰經》之價值意義:本章從判釋教相、居士佛教、般若性空、文學藝術的層面,探討《維摩詰經》。這是從本質內涵切入,以橫剖面的分析,邁向整體架構的核心。 第四章 《維摩語經》之心淨思想:本章係探討《維摩詰經》的哲學思想,由於《維摩詰經》是大乘初期的經典,分析其內容,實具有明顯的中觀立論芻形,故從龍樹的中觀思想為鎖鑰,敞開《維摩詰經》的無心法門,也就是心淨思想。 第五章 《維摩詰經》之禪觀淵源:本章以禪觀定義為基點,從印度的禪觀、原始佛教的禪觀、小乘佛教的禪觀、大乘佛教的禪觀,加以探討其根本的依據與轉變。 第六章 方丈室之禪觀:本章藉由前面數章的基礎,向上一著,探討《維摩詰經》的禪觀思想。首先從方丈室為著眼點,以內文情節、主角人物、地點考據為輔,探討菩薩的實質在悲智,而悲智的基石在定慧,故知維摩詰的神通變化,根源自禪觀三昧,而禪觀的根源是般若。換言之,《維摩諸經》的禪觀,係以清淨心為體,是一種「非智不禪,非禪不智」的菩薩禪,亦即般若禪。 第七章 《維摩詰經》之禪觀教育:清淨心是形而上的,禪觀是維摩詰的實證修為,只能自受用﹔若要使人獲益,即須落實於教育。因此,禪觀與教育是內外兼備,不可或缺。維摩詰示疾,運用禪觀神力,主要目的是要教化眾生。維摩詰「彈偏斥小」,富有十分濃厚的教育思想。本章從維摩詰的示疾因緣為起點,追溯其日常教化,以為論述中心,並援引經典比較 ,一一分析其教育的方式,探討箇中真義。 第八章 結論:本章係就《維摩詰經》禪觀之議題,作一整體性的歸納檢討。 |
ヒット数 | 403 |
作成日 | 2001.01.15 |
更新日期 | 2023.01.17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