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所知障是無明或無知?在東亞唯識學與印-藏中觀學之間(上)=Is Obstruction of Knowledge Misconception or Not-know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ast Asian Vijñānavāda and Indo-Tibetan Mādhyamika (Part I) |
|
|
|
著者 |
劉宇光 (著)=Liu, Lawrence Yu-guang (au.)
|
掲載誌 |
法鼓佛學學報=Dharma Drum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
巻号 | n.8 |
出版年月日 | 2011.06.01 |
ページ | 103 - 141 |
出版者 | 法鼓文理學院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dila.edu.tw/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作者為上海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 |
キーワード | 所知障; 無明; 無知; 不染無明; 不染無知 |
抄録 | 本文是在與印- 藏中觀學對比的視野下, 探討東亞唯識學所知障(jñeyāvara?a)體性何屬的問題,這是筆者東亞唯識學所知障研究的完結篇。體性何屬是指:(a)所知障染、非染孰是?(b)若為汙染,是哪一個意義下的汙染,與無明和不染無知之間是什麼關係。(c)所知障體性與大、小乘佛教宗教願景的差別之間的關係。討論的線索是沿着相似但不相同的一對概念展開,即梵文的無明(avidyā)和無知(ajñāna),並伸延及「不染無明」(akli??a-avidyā)和不染無知(akli??a-ajñāna),乃至其藏文翻譯。正文由兩部份組成,第一部份「東亞唯識學的不染無知」。沿着由部派佛學、早期印度唯識學,到玄奘系東亞唯識學的脈絡,以無知和無明兩個概念的對比,來闡釋東亞唯識學所知障體性何屬的自宗義。其內容依次為:(1)扼述筆者就唯識宗「所知障」提出的兩層說。(2)對無明與無知的梵文語法分析。(3)簡單追溯部派佛學論兩種無知之沿革。(4)以早期唯識論書為據,考察唯識宗對「無明」和「不染無知」的見解。(5)探討《成唯識論》及《佛地經論》的東亞唯識系統如何在「無明」和「不染無知」之間,解決所知障體性何屬之疑難。
|
目次 | 東亞唯識學的「不染無知」105 一、唯識宗「所知障」概念重溫:兩層說 105 二、無明與無知:梵文語法分析 107 三、部派佛學論兩種「無知」112 四、早期唯識宗論書論「無明」和「不染無知」119 五、玄奘系唯識學:《成唯識論》與《佛地經論》的「不染無知」126 |
ISSN | 19968000 (P) |
ヒット数 | 1163 |
作成日 | 2010.07.21 |
更新日期 | 2021.01.11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