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朝聖、返俗與修道之旅 ── 《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行旅譬喻探義 |
|
|
|
著者 |
周玟觀
|
掲載誌 |
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
出版年月日 | 2018.11 |
ページ | 523 - 542 |
出版者 | 財團法人臺北市華嚴蓮社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huayen.org.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作者單位: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助理教授 |
キーワード | 《華嚴經》; 善財童子; 概念譬喻; 心理空間; 人生是旅行 |
抄録 | 本文的旨趣是探討《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訪善知識以求道的故事譬喻(Metaphor)意義。分別從語言、篇章與注疏詮釋者三個層面切入探討。善財童子參學的故事類近朝聖之旅(pilgrimage),朝聖之旅的文本或故事中,修行者的求道歷程如同行旅者一樣,以俗世生活為離開的出發點,朝向神聖空間為目的地、求道歷程中種種的身心遭遇則類似於行旅經驗與中途驛站。旅行與求道兩者之間在文本中形成以旅行作為來源域(Source Domain),求道作為目標域(Target Domain)的「人生是旅行」譬喻結構,兩者之間有著概念對應(conceptual correspondence)的關係。《華嚴經‧入法界品》的善財童子不戀慕豐厚的俗世家財,離開家園,來到莊嚴幢娑羅林中大塔廟處向文殊菩薩求法,故事的起點是一個典型的朝聖之旅。然而,文本著墨極少,真正著墨處是會見聖者後,文殊菩薩指示其續向南行。善財童子一路求訪善知識,遍學遍參。對象除了少數典型的佛教聖者,多為俗世人物,善財童子的朝聖之旅似乎轉向了返俗之行。 從朝聖到返俗,善財童子的修道行旅譬喻實有耐人玩味之處。古德已指出這其中內含「歷位圓修」之義,近代學者對於善財童子的參訪善知識的義理也已多有闡 述發揮。因此,本文不從闡釋即聖即俗、行布即圓融的華嚴奧旨妙義入手,而是著眼於「求訪善知識」的語言譬喻。藉由 Lakoff, G & Johnson, M 等認知語言學者提出的譬喻語言學,指出這個文本奠基於「人生是行旅」的譬喻架構。然而,善財童子的朝聖與返俗的並融模式,也使得單純以二域模式的解讀,有略嫌不足之處。因此,本文進一步從 Fauconnier, G. & Turner, M.等學者提出的「多空間模式」(manyspace model),將善財童子朝聖之旅就二重「輸入空間」與「類屬空間」以及最終形成的「融合空間」(blended space),作較細部的梳理,從而理解《華嚴經‧入法界品》如何藉由善財童子的俗世參學之旅,形塑一種華嚴風格的修學典範。接續以清涼澄觀法師的《華嚴疏鈔》為例,檢視融合空間運作機制,從其對整體旅程的詮釋與局部旅程的表法釋義,了解解經者對於經文的解讀與詮釋特色。 綜上所述,透過譬喻的分析方法,理解善財童子訪求善知識作為一個修道之旅的故事,如何表達抽象的華嚴經教義理,以及後人如何理解與詮釋,在注疏的過程中增加新的理解義涵。 |
目次 | 一、前言 525 二、語句層次的旅行譬喻 526 (一)語句蘊含的旅行譬喻 526 (二)旅行譬喻的三個層級映射關係 529 三、篇章層次的旅行譬喻 530 (一)善財童子的朝聖者心理空間 531 (二)文殊菩薩展示的心理空間 536 四、注疏層次的旅行譬喻詮釋 538 (一)整體旅程的詮釋──託人進修,以事顯理 538 (二)局部的表法釋義──名言有寓意,山水皆觸道 540 五、結論 541 |
ヒット数 | 809 |
作成日 | 2021.12.08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