サイトマップ本館について諮問委員会お問い合わせ資料提供著作権について当サイトの内容を引用するホームページへ        

書目仏学著者データベース当サイト内
検索システム全文コレクションデジタル仏経言語レッスンリンク
 


加えサービス
書誌管理
書き出し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與 《大般涅槃經》涅槃義理研究=The “Nirvāṇa” in the Prajñāpāramitā-sūtra and Mahāparinirvāṇa-sūtra
著者 萬伶芳 (著)=Wang, Ling-fang (au.)
出版年月日2022
ページ110
出版者華梵大學
出版サイト https://www.hfu.edu.tw/
出版地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資料の種類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言語中文=Chinese
学位博士
学校華梵大學
学部・学科名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指導教官高柏園、蔡耀明
卒業年110
キーワード涅槃=nirvāṇa; 大般涅槃=mahāparinirvāṇa; 如來常住=the eternal abiding of the Tathāgata; 眾生皆有佛性=the omnipresence of the buddha-nature
抄録本文以涅槃做為一個概念,從界說與釐清入手,接著鋪陳論題,著重正確觀念與修行,引發生死遷移課題,進而以「如來常住」與「眾生皆有佛性」概念打開涅槃之生命解脫哲學。
論文研究主題是涅槃的義理研究,主要的文獻依據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與《大般涅槃經》,鋪陳當中重大的論題。嘗試從《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與《大般涅槃經》所設計的內容,爬梳經典在論題上的思辨條理,扣緊經典的論旨,進而闡明其論旨之意義。論文章節,首先,將涅槃的背景觀念定位在修行的宗教型態,藉以打造如來專業的內涵。其次,針對涅槃相關概念界說做一整理,並藉由涅槃與大般涅槃關鍵概念,透過語詞分析與經證義理提示,做為論文重點核心前的鋪陳。
佛教經典談到涅槃的範圍廣大,涉及的課題眾多。本文就以多樣的眼光,紮根於經典為依據的涅槃探索,藉由涵蓋《大法鼓經》、《央掘魔羅經》、《中論》之解脫有色與涅槃用捨離相對概念來理解,做為解明涅槃的一組參考架構,有助於後續的探討與鑽研。
其次,《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以「解脫、增語、不作證、非縛非解、法性本然、空性、相續不斷的修行」做為涅槃之要件,透過智慧去觀看與超脫,當中關聯於大般涅槃,以假名施設、空性、不二、真如來認知,並形成對於世界適切的考察,如此的考察與理解,涵蓋的範圍稱為最極廣大,就用廣大如虛空、無量無數無邊來談。因此就可形成兩套的看法,「世俗言說」和「勝義」的看法,而勝義的看法就要透過修行,尤其是修行當中的禪修。觀看一切法往無上菩提的道路,往廣大的世界,往生生世世的無限時空去觀看。因此,世界一貫都是空性、緣起、不二、真如,當能夠把世界開通去觀看了解,並且在十個波羅蜜多、菩薩十地能夠學有所成,所做的事情就往無上正等覺不退轉,而且越來越接近大般涅槃。
之後《大般涅槃經》涅槃的義理,同樣以觀看做為超脫的契機,和導向生命出路的修行界面,最重要的就有「涅槃之樂的角度、智慧的角度、時空的角度、生死出路的角度」做為涅槃之要件。以「涅槃之樂的角度」對於大般涅槃的解釋,指的是對於涅槃快樂的考察,切入佛教緣起業報,不迴避地面對世間的困苦與破毀,以身語意三方面的造作或造業為關注的焦點,以因緣變化的網絡、流程、機制為著眼,從而形成生命體之所以受苦受難的一項解釋理據,與離苦得樂的扭轉契機。以「智慧的角度」對於大般涅槃的解釋,指的是以正確的智慧而優良地觀看,透過對於生命歷程的思惟與智慧的開發,導向生命的解脫。以「時空的角度」對於大般涅槃的解釋,指的是以佛教為視角對於世界與眾生的檢視,觀看世界與眾生是無始無終、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時空平等,來帶動格局廣大的解脫修行。以「生死出路的角度」對於大般涅槃的解釋,指的是對於生命世界的來龍去脈能如實了知,生命體走在生命相續開展的實踐,來經歷、鍛鍊、增進或改善生命眾多的層面,從而引發生死遷移而得以超脫。
以「如來常住」與「眾生皆有佛性」做為修行上的重要指標。因此,無始無終相續不斷的生命顯現,眾生都有覺悟覺醒的要素,就以「如來常住」與「眾生皆有佛性」之拓展生命探索與實踐,藉由設定高超的成佛目標後,走上菩提道的修行,因此透過修行,任何的修行者都可以成就大般涅槃。
綜上,進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與《大般涅槃經》涅槃的比較。《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用假名施設、空觀、不二中觀、真如觀,來形成對於世界適切的考察,如此的考察就往無上正等覺前進,進而發趣大般涅槃。而《大般涅槃經》用涅槃顯示在現象而打開一切法,一切法深入通達,成為法性,用解脫有色「雙非、雙即」形成自在切換,因此世界就是大般涅槃,世界就是法界。
最後,本文透過涅槃義理的詮釋,從而對生命解脫的特色,建立以經典為依據的思辨與認識,並且奠定從事涅槃的專門研究。透過這篇論文,不僅讓我們正視宗教的議題,是一種生命淬鍊的實踐課題,結合學術研究與宗教修行,讓我們對佛教經典所設計打造的涅槃專業有一份視野與把握。

In this paper I discuss the Buddhist concept of nirvāṇa, beginning with a definition of this term and a clarification of its meaning, followed by a detailed presentation of the topic,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right view of nirvāṇa and how this relates to Buddhist practice. I also discuss how nirvāṇa relates to the doctrines of saṃsāra, the eternal abiding of the Tathāgata, and the omnipresence of the buddha-nature.
Relying mainly on the relevant passages in the Daboreboluomiduojing (Mah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 and the Dabanniepanjing (Mahāparinirvāṇa-Sūtra), I mak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nirvāṇa and how it is used in various Buddhist scriptures. My main purpose is to clarify how the doctrine of nirvāṇa relates to spiritual practice and the primary mission of the Tathāgata. I also discuss a number of related topics and clarif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irvāṇa and mahāparinirvāṇa by way of semantic analysis and how they are used in the scriptures.
The term nirvāṇa occurs in a wide variety of contexts in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in relation to numerous related topics. Thus I adopt a variety of perspectives for investigating the meaning and usage of this central Buddhist doctrine, making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distinct usage of the terms nirvāṇa and liberation with remainder which occur in the Dafagujing (Mahābherīhārakaparivarta-Sūtra), the Yangjuemoluojing (Aṅgulimālīya-Sūtra), and the Zhong lun (Mūlamadhyamakakārikā), and make this the basis for the subsequent discussion.
In the Dabanniepanjing the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nirvāṇa are said to be liberation, ineffability, being self-evident, being neither bound nor liberated, being in the original and ordinary nature of things, being of the nature of emptiness, and being the result of continuous practice. In actual spiritual practice transcending wisdom is used to connect with nirvāṇa, which is provisionally designated as empty, non-dual, and the genuine insight of the Tathāgata, culminating in a view of the world which is not only accurate, but also unlimited, infinite, unbounded, and as vast as space. In this connection Buddhism speaks of two types of truth, conventional and ultimate, the latter of which is cultivated in spiritual practice, especially meditation, and leads to unsurpassable enlightenment and unbounded liberation. And when the world is understood as non-dual,
目次摘要 I
Abstract V
目次 IX
附表目錄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主題及研究背景 1
一、 學術研究概況 1
二、 解讀經典脈絡 4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論述架構 5
第三節 研究目標 6
第二章 文獻依據與學術回顧 9
第一節 文獻依據 9
一、 涅槃經典傳譯 9
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與《大般涅槃經》在文獻的傳譯情形 12
第二節 學術回顧 14
一、 學者有關涅槃字詞研究的回顧 14
二、 學者有關涅槃思想研究的回顧 15
三、 學者有關如來藏與佛性研究的回顧 16
第三章 大般涅槃概念的界說 19
第一節 涅槃字面的意思 19
一、 涅槃字面定義 19
二、 經典的大般涅槃之特色 20
第二節 經典對大般涅槃做的界說 23
一、 大般涅槃在如來事業的展現 23
二、 大般涅槃在生命格局的廣大展現 25
三、 大般涅槃在專業修行的功德展現 26
四、 大般涅槃關切且重視生命相續開展的實踐 31
五、 大般涅槃是如來解脫有色 34
(一) 如來的解脫是有色 34
(二) 大般涅槃非三界的解脫有色 37
六、 大般涅槃用捨離相對概念來理解 39
第四章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涅槃的義理 45
第一節 以解脫、增語、不作證、非縛非解、法性本然、空性做為涅槃之要件 45
一、 解脫做為涅槃之要件 45
二、 增語做為涅槃之要件 51
(一) 一切法空不可言說即使修行實證大般涅槃亦是增語 51
(二) 大般涅槃以不可得故不可言說 54
三、 不作證做為涅槃之要件 56
四、 非縛非解做為涅槃之要件 58
(一) 涅槃無所謂解脫而是色非縛非解 59
(二) 現象虛幻之為幻象也是無縛無解 62
五、 法性本然做為涅槃之要件 63
(一) 涅槃不是因緣生而是法性一貫 63
(二) 涅槃乃法性層次上的遠離性 67
六、 空性做為涅槃之要件 70
(一) 用空性來考察生死邊際猶如虛空 71
(二) 以空的觀看形成多樣涵義 74
(三) 以二十空的觀看對涅槃的解釋 83
第二節 相續不斷的修行做為涅槃之要件 89
一、 生生世世修行朝向涅槃 90
二、 涅槃整套修行為了利樂一切有情 94
第五章 《大般涅槃經》涅槃的義理 99
第一節 《大般涅槃經》的要旨 99
第二節 做為主題的大般涅槃涵義 104
一、 全面的解讀大般涅槃 104
二、 條例式的解讀大般涅槃 105
(一) 以涅槃之樂的角度對於大般涅槃的解釋 106
(二) 以智慧的角度對於大般涅槃的解釋 110
(三) 以時空的角度對於大般涅槃的解釋 114
(四) 以生死出路的角度對於大般涅槃的解釋 121
三、 提出「如來常住」與「眾生皆有佛性」做為修行上的重要指標 125
(一) 大般涅槃施設「如來常住」 125
(二) 大般涅槃施設「眾生皆有佛性」 129
(三) 大般涅槃施設「如來常住」及「眾生皆有佛性」之拓展生命探索與實踐 132
第六章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與《大般涅槃經》涅槃之比較 137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 143
參考文獻 147
一、 漢譯佛典 147
二、 專書 150
三、 期刊 157
四、 論文 161
附錄 165
附錄一:經典詮釋下的大般涅槃 165
附錄二:經典詮釋下的般涅槃 177
附錄三:菩薩摩訶薩大乘是二十空 195
附表目錄
附表一:《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七會.曼殊室利分》非有大般涅槃被設置 52
附表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四會‧清淨品》色無自性非縛非解 59
附表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四會‧清淨品》色清淨與果清淨無二 61
附表四:《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四會‧地獄品》非隨著造作事情就造成了 64
附表五:《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四會‧地獄品》涅槃乃法性層次上的遠離性 68
附表六:《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會‧願行品》生死邊際猶如虛空 73
附表七:《緣起經》運轉命根出現名為生 76
附表八:《緣起經》命根裝備的熱氣(暖)息滅名為死 77
附表九:《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會》一切法真如即為涅槃真如 79
附表十:Edward Conze所謂菩薩摩訶薩的大乘也就是二十空性之考察 84
附表十一:Edward Conze涅槃之本性被說為勝義空性 86
附表十二:經典詮釋下的大般涅槃及相關經典內容 165
附表十三:經典詮釋下的般涅槃及相關經典內容 177
附表十四:Edward Conze畢竟之本性被說為畢竟為空性 196
附表十五:Edward Conze開始中間結束之本性被說為無際為空性 197
ヒット数495
作成日2022.09.19
更新日期2023.01.18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注意:

この先は にアクセス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す。このデータベースが提供する全文が有料の場合は、表示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のでご了承ください。

修正のご指摘

下のフォームで修正していただきます。正しい情報を入れた後、下の送信ボタンを押してください。
(管理人がご意見にすぐ対応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シリアル番号
649123

検索履歴
フィールドコードに関するご説明
検索条件ブラウ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