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卷:戰亂時代佛教思想、制度與信仰的多元展開 |
|
|
|
著者 |
張雪松 (著)
|
版 | 1 |
出版年月日 | 2025.07.16 |
ページ | 492 |
出版者 | 崧燁文化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書籍=Book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キーワード | 佛教史; 漢代; 魏晉南北朝 |
抄録 | ▎突破宗派史觀,重構佛教斷代史敘述 本書打破傳統以隋唐以後佛教宗派為主軸的寫法,回到佛教初傳中國的歷史原點,重新構築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發展脈絡。作者不以宗派正統為框架,而是強調佛教義理、譯經活動、社會環境與思想變遷之間的互動關係,凸顯此一時期為中國佛教本土化的重要轉折點。書中以時間為經、主題為緯,呈現佛教如何在思想上逐步融入中國文化,並為隋唐佛教宗派的興起奠定基礎。
▎關注制度與社會,延展佛教研究視野 不同於僅聚焦哲學與義理的研究取向,本書廣泛關注佛教制度的演化、譯經活動的組織化,以及與國家政治與社會結構的深層互動。如僧尼出家的社會條件、寺院經濟制度、朝廷對佛教的支持與限制等,都納入討論,體現佛教不僅是思想體系,也是歷史現實中活躍的宗教與社會力量。透過豐富的史料與細緻分析,本書拓展了佛教史的研究範圍,使之更貼近歷史真貌。
▎凸顯信仰實踐,納入民間與邊緣視角 本書一大特色是納入民間信仰與非主流群體的視角,重視一般百姓的佛教實踐、比丘尼的歷史角色,以及神異信仰、俗講活動與應驗記等傳統常被忽視的資料。這些內容補足了以往偏重菁英思想的書寫方式,呈現出佛教在基層社會中的活力與多樣性。作者也關注史料中的性別與階層差異,嘗試將佛教史的敘述擴展至更全面的文化史與社會史領域。
▎融合現代方法,建立學術與敘述典範 本書在方法上兼納「中國化」、「上層建築」與「知識考古」等不同研究路徑,並對傳統的正統論與僧傳體例提出反思與重構。作者在繼承湯用彤先生研究基礎之上,引入當代歷史學、文化研究與宗教社會學等視野,使本書不僅是一部內容詳實的佛教斷代史,更是當代中國佛教史研究方法的代表作之一。其史觀開放、論述清晰,對學界與一般讀者皆具高度參考價值。
本書不再局限於傳統宗派史觀,而是結合政治、社會、思想與民間信仰多重層面,展現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的歷史脈動。作者承襲湯用彤先生的研究基礎,融合現代歷史與文化視野,從制度、人物、譯經、思想到民間活動等,構築出一套動態而多元的敘述結構。全書學術扎實,視野寬廣,對佛教史研究具有突破性意義。 |
目次 | 《中華佛教史》總序 緒論 第一章 佛法初傳中土之歷史考述 第二章 東漢與三國時期的佛教 第三章 東晉時期義學的興起 第四章 不順化以求宗的廬山僧團與慧遠 第五章 孤明先發竺道生 第六章 謝靈運〈辨宗論〉的思想脈絡 第七章 東晉至南朝的僧人學風的變遷 第八章 晉宋時期般若學邁向涅槃學的多元發展 第九章 北魏時期的佛教與政治關係 第十章 南朝時期佛教的發展與政教衝突 第十一章 六朝時期僧人尺牘書信文化 第十二章 民間佛教徒對死後世界的信仰 第十三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講經制度 第十四章 南北朝中後期的佛教演變 第十五章 結語:漢魏兩晉南北朝的佛教史 參考文獻 《中華佛教史》後記 |
ISBN | 9786264166539 (平裝) |
ヒット数 | 42 |
作成日 | 2025.07.05 |
更新日期 | 2025.07.05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