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淺論「佛教超越界限」
作者 維摩詰 ; 薄伽梵智
出處題名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出版日期2009.03.28
頁次403 - 414
出版者世界佛教論壇籌備辦公室=Preparatory Office of the World Buddhist Forum
出版地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資料類型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佛教修學體系的建設與反思=The Establishment and Introspection of Buddhist System of Practices and Studies
關鍵詞超越界; 梵; 佛梵持明; 薄伽梵古梵密; 話語境
摘要〝佛教超越界限〞是佛教詮釋學意義上的〝超越界〞(transcendence)。此〝超越界〞是肇源法性,是宇宙實相,是宇宙靈性,是宇宙道德,是宇宙意志,是宇宙生命。因此,〝超越界〞不能如客體一般,被當作認知對像在六識的層面去獲得〝知識〞。其〝真實性〞,也不能夠如世間法的文字學、語言學、修辭學、曆史學、邏輯學那樣加以考慮。因此所謂的〝超越界〞是〝存有的本源〞。在佛教詮釋學意義上的〝存有〞,是指肇源法性。佛教詮釋學意義上的聖密宗〝超越界〞詮釋學意義上的升起大用,是指佛梵持明薄伽梵古梵密解脫學。佛 教詮釋學意義上的肇源法性,當肇源法性升起大用的時候,被稱之為〝佛性〞、〝法性〞、〝阿達爾嘛佛如來〞、〝普賢王佛如來〞、〝毗盧遮那佛如來〞、〝薄伽 梵〞、〝梵〞……名相繁多,〝肇源法性〞是權用的名相,前述眾多的名相,也都是薄伽梵古梵密佛梵持明傳統所權用的名相,他們亦都是佛教詮釋學意義上加以闡 發的〝產物〞。佛教詮釋學意義上的〝超越界〞是包容一切者。按照對〝超越界〞不同的經驗,能分別稱之為〝存有〞、〝實在〞、〝神〞、或〝上帝〞,但是沒有其中哪一個稱謂能完全地把握它,因此不能輕易將〝超越界〞與上帝認同。佛教詮釋學意義上的〝超越界〞,顯示有口令的特性。此口令就是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金剛禪佛教所指的〝聖密十法界〞的〝曼荼羅〞和遍佈〝六宇宙〞的〝三密陀羅尼〞。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討論,佛教詮釋學意義上的〝超越界〞。大聖 佛祖在古天竺親自構建的佛梵持明密教薄伽梵古梵密,聖教十二乘判教,對於佛教的教相、事相、戒相、圓相,實行〝超越界〞詮釋,實行口令詮釋,以解讀聖教的宇宙密義。佛教詮釋學意義上的超越界,非與之瑜伽實踐的眾生不易明白。佛教行者則賴以運用口令語境體系的工具,瑜伽于超越界,而聖密宗超越界口令群體構成了聖密宗超越界話語境界。口令非超越界本體,由是,聖密十法界曼荼羅和六宇宙三密陀羅尼,也非超越界之本體。佛教行者借用聖密宗超越界口令群體,使超越界之靈性顯露,通過佛教教相的指引,運作此口令語境體系的工具,幫助救渡沐浴眾生,直達宇宙實相、直面本體,臻致究竟解脫。佛教詮釋學意義上的〝佛教超越界限〞是 大聖 佛祖〝無我〞解脫學實相、存在的依據。因而,佛教詮釋學意義上的〝超越界〞的〝口令〞的曼荼羅、陀羅尼修持、瑜伽、應用而成為救渡眾生、解脫眾生的必不可少的要件。古 天竺婆羅門教〝梵〞的理念,具有太多神話的成份,原初的神話尚未成為定形的信理,〝梵〞的理念尚非理性化的陳述,亟需梵口令的開發,梵具有天然的脆弱性,  大聖 佛祖將其進行〝革命性〞的改變。由是, 大聖 佛祖極終善性的慈悲和智慧所創導的薄伽梵古梵密佛梵持明密教創立。通過佛教詮釋學的〝佛教超越界限〞的討論,安立全球倫理,爭取世界和平、達到全人類的和諧,晉致和平共進,多元共存的期盼。
點閱次數1545
建檔日期2009.05.27
更新日期2015.08.24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76938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