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釋妙麟
|
出處題名 |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
出版日期 | 2009.03.28 |
出版者 | 世界佛教論壇籌備辦公室=Preparatory Office of the World Buddhist Forum |
出版地 | 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摘要 | 原始佛教作為佛教創立者——佛陀最初適應聲聞根器者所演述的教說,為日后各時代、各地區、各系統佛教學派和宗派的發展,提供了基本觀念和方向。各學派和宗派所取的路徑雖然不一,而最終都要會歸於佛陀的核心思想。本篇主要論述有關佛教宗派融合的問題,在探討宗派融合時,也涉及教義融通的問題。為什麼要論述有關教義融通的問題呢?因為在印度時代佛陀所宣說的法,弟子們可以很明確的了知到佛陀所要宣說的是什麼,但后來佛教傳遞到不同的地域,隨著時代變遷、各地文化差異,教義有所發展演變;加上每個人對法的詮釋各有不同,對佛法的體證亦有所差別,使佛法有多樣化的面貌。發展至今,各宗派往往認為自己的教義最為殊勝,甚至彼此之間激烈爭競。其實佛陀的教義是極為簡明的,其究竟的目的,就是啟示眾生到達涅盤。但由於弟子眾多,根性各有不同,佛陀並不執著于某種教義,而能以不同的教法來引導眾生,併為他們說契機之法。然而,佛陀入滅之后,弟子們將佛陀所宣說的法加以結集與整理,就形成經、律、論三藏十二部經典之八萬四千法門的教義,祖師又依其體證而發展出各宗派。 事實上,各宗派本源自佛教,都是要會歸於相同的體證,否則佛教諸宗諸派就不是同一個宗教。只是每個人對於法的詮釋與體證各有不同,各教派出現了因地制宜的主張。在各自發展論學、思想下,都宣說自己的教義最為殊勝,因此造成佛教徒之間相互爭忌,或為法而爭的現象產生。當今我們所要探討的是,如何在不同的教義流派之間,尋求一個相互融通的態度與方法。首先透過本文的內容,思考宗派融通的意義為何?其次,探討原始佛教與大乘佛教的融通點在何處?最后,討論宗派融通的時代意義何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在百家爭鳴中,讓教義在不離佛陀的核心思想下開展的同時,也能兼顧到廣大群眾在佛法修行上的需求。 |
點閱次數 | 1326 |
建檔日期 | 2009.05.27 |
更新日期 | 2015.08.25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