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erm "samskara" in the Chinese Buddhist Literature
作者 Hsing-kong
出處題名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上輯)
出版日期1995.07
頁次585 - 302
出版者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
資料類型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使用語言英文=English
關鍵詞Karma=Kamma; 佛教人物=Buddhist; 佛教文學=Buddhist Literature; 苯教=Bon
摘要"Samskara" 這個概念,跟與其關係密切的 "Dharma"
,"Karma" 一起,貫穿於整個印度文明,如同「道」在中
國,及 "God" 這個概念在基督教文明中一樣. 這個概
念在基督教文明中一樣. 這個概念在佛陀以前就有了,佛
陀只是修正它,而放進其緣起的教法中,特別是在世界觀
方面.

在印度佛教文獻中,這個字是與整個領域中的意義息
息相關的,使好幾代研究東方思想的西方學生感到迷惑
. 且,以本文作者來看,漢譯佛典對這個字的翻譯使
情況更加複雜,更加教人昏頭轉向.

對這個字的各種各樣解釋,在西方語言中有十幾個
不同的翻譯,因這是基於於學者及修行者對涅槃和佛教
解脫論有諸多不同的看法. 在叔本華的觀點中,把涅槃解
釋成一種完全息滅,所有事都幻滅,甚至是生存意志的毀
滅; 而從一個完美的哲學家眼中,則是代表 "Summum
bonum" (至善),"God",像是一種超越感受的經驗,或
是一種理性的法則. 既然這個字牽涉這麼複雜,在西方語
言及漢語找不到對等的一個字來表示出它原本的意思,所
以本文盡可能想找出一個能合適表達的詞句來表示對這
個字的理解. 這種情形在西方學界是蠻普遍的. 中國的情
況,在鳩摩羅什及玄奘尚未確定譯語的時代以前也是一樣
. 從哲學的角度看,"Samskara" 可以比方作一個舞台,
而這世界所演的戲就在這個舞台上,這個舞台限定了要上
演的戲碼及品質. 不論我們是否喜歡,我們創造了自己和
集體的 "Samskara",而同時呢,由於無明的驅使,我們
的生活也由 "Samskara",而創造. 因此,要接受或是
嘗試去接受一種不同於本身文化的概念,必然是從本身大
化遺產中再去重新詮釋. 我們一般都能接受 "God"的原本
意義及後來成歐洲普遍觀念的演變,而印度的概念在中
國也是樣. 本論文從原本巴利文的意義探討漢譯佛典中對
"Samskara"的各種不同譯語,及從佛教傳入中國後的歷
史演進,直到目前為止. 我們發現中國佛教的一些特殊面
貌,如強調共體期修而較不強調個人獨修,強調諧和而較
不強調苦難; 強調開悟而較不強調涅槃. 這種現象可視為
中,印出家眾在為印度式的觀念轉為中國式所作出的努力
. 目前西方對 "Samskara" 的譯語還沒找到一個大家都
能接受的單一譯語,而這種情形可能還要持續一段時間.
在中國,也是經過幾百年後才有一致的譯語出現. 然而我
們還是可以問:"行"真的能完全表達 "Samskara" 嗎?

似乎能讓我們滿意的譯語在中文及英文都找不到.
點閱次數849
建檔日期1998.07.22
更新日期2015.08.13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251984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