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哲理探討 -- 心性體認本位的中國生死與生死智慧 |
|
|
|
作者 |
傅偉勳
|
出處題名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下輯)
|
出版日期 | 1995.07 |
頁次 | 679 - 693 |
出版者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關鍵詞 | 禪宗=Zazen Buddhism=Zen Buddhism=Son Buddhism=Chan Buddhism; 漢傳佛教=大乘佛教=北傳佛教=Mahayana Buddhism; 勝義諦=第一義諦=paramartha-satya; 佛教; 佛; 印度佛教=Indian Buddhism; 生死=life and death=rebirth and redeath=birth and death=Samsqra; 世俗諦=samvrti-satya; 中道=The Middle Way; 大乘; 三教融合=三教調和=三教合一=Syncretism of the Three Religion; 二諦=twofold truth |
摘要 | 印度 (大乘) 佛教移植中土後,長期間曾與代表中 國思想文化傳統的儒道二家相互衝擊,彼此影響,終於導 致印度佛教的中國化,道家與宋明心學一派的禪宗化,以 及三教合一思潮的興起.
我們如借大乘佛教的「二諦中道」理念,與我所構想 的「生命十大層面與價值取向」模型予以說明,則大致可 以說,大乘佛教旁助了儒家世俗諦 (包括政治社,大歷史 文,知性探索,人倫道德等層面),有其勝義諦 (實存主 體,終極關懷,終極真實等層面) 的義理深化或奠基,同 時又與 (莊子為主的) 道家在勝義諦層次有所契接會通, 且終將道家轉化之為「禪道」. 另一方面,儒家 (在人 倫道德層面) 與道家 (在審實經驗層面) 也分別旁助了大 乘佛教認真探討,並設法解決勝義諦如何落實成就於世俗 諦層次的具體課題,以便重新發現發掘「二諦中道」的真 諦深意.
我認為大乘佛教與儒道二家交流溝通的最大成果,是 在「心惟體認本位的中國生死學與生死智慧」之形成,於 此可以發現三教合一的真正理趣. 拙論特就實存主體,終 極關懷,終極真實等三個生命最高層面及價值取向,探 討儒道佛三家的分合所在,並對三家契接會通所形成的「 心性體認本位的中國生死學與生死智慧」,予以哲理性深 層探索,藉以提示進一步發展成「現代 (人的) 生死學 與生死智慧」的理路理據. |
點閱次數 | 1598 |
建檔日期 | 1998.07.22
|
更新日期 | 2015.08.13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