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民國時期的佛教與政治(1912~1949)
作者 陳儀深
出處題名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4屆) --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出版日期2003.03.30
出版者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
出版者網址 http://www.hongshi.org.tw
出版地臺灣 [Taiwan]
資料類型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關鍵詞佛教與政治; 中國佛教史=Chinese Buddhist History; 政教關係=Buddhism and Politics; 人間佛教=入世佛教=Humanistic Buddhism=Engaged Buddhism; 現代佛教=近代佛教=Contemporary Buddhism
摘要一般認為近代世界的「世俗化」,已使宗教大致皆撤離政治領域。但在人類實際生活中,政教發生關連的例子隨處可見。例如教會在東歐民族運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回教在中東國家的政治舉足輕重,解放神學對拉丁美洲國家的影響等,皆是顯例。不過,一般探究政教關係的著作,大多集中在基督教、回教方面,亞洲佛教似乎較少受到注意,中國佛教尤然。

理論上孰為理想的政教關係,近年來已有學者強調「政教制衡」,而非「政教分立(離)」,更非「政教合一」,筆者同意政教制衡的確較合實際且符合民主,亦即政治與宗教間可互相支持,也可互相反對,只要遵守「不過份連結」(non-excessive entanglement)和「非歧視性」(non-discrimination)兩原則即可。昔日太虛法師關於淘汰僧尼、整建僧會的目標,曾寄望於當時的國民政府,今日看來當知不切實際,而全國性教會也不足作為佛教現代化的首要指標。觀乎今日中國大陸,雖有「中國佛教協會」,不見得即能發揮佛教的主體性,很多時候只是政治控制的一環。可見佛教現代化的問題,也要放在整個國家的現代化來看,佛教畢竟是國家社會的一環,理想的政教關係只在政治民主、社會健全環境下,才可能產生。因而佛教界對國家社會的民主進步、公平正義,如不能扮演推手,至少也不應是旁觀者,或是向下拉扯的角色。所以,太虛法師不避政僧之譏,勇於對社會主義、世界主義、民族主義,乃至具體的公共事務發言,應是今日佛教徒重視的榜樣。
點閱次數1746
建檔日期2004.02.27
更新日期2015.06.09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09142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