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
釋覺竟 (著)
|
出處題名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4屆)
|
出版日期 | 2013 |
頁次 | 1 - 43 |
出版地 | 臺灣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單位:福嚴佛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
關鍵詞 | 無我; 無我所; 我空; 法空 |
摘要 | 世尊說「我」是五蘊和合體,但眾生自覺到生命相續中,有一常恆不變的「我」。世尊說破「我」執,從觀察五蘊「無常、苦者,是變易法」體證「無我」。如果通達「無我」,就能消除一切執著;也就「無我所」。必然對一切法,不會視為是常恆自在、實有的,即能解脫。 《中論》依據《阿含經》抉擇佛陀說「無我」的本意來詮釋「無自性」(空)的意義。龍樹說《阿含經》「無常、苦、無我我所」的意義,即是「空」義。也就是說:體證「無我」,當下也無所著。因此,若能體證「我空」,世尊就不必說「法空」,同樣可以使眾人得到解脫。 破除「我」執,《阿含》從「無常」出發,《中論》從一切法「無自性」來貫通「我」與「法」。龍樹的立場也是依《阿含經》所示:破「我」執,是從觀察五蘊「無我我所」下手。證得「我空」,不會執著有實在的法可得。 《中論》引用《阿含經》的根本說法,顯示佛法的如實義:諸法無自性。觀一切是相依相待的假有,瞭解諸法是緣起性空時,必覺悟一切法如幻假有。如能通達「我」是「空」(緣起無自性),證得「我空」也可證得「法空」。三乘通達性空慧,因發心不同,悟入便有淺深的差別。 |
目次 | 一、前言 3 二、《阿含經》中的「無我」、「無我所」的意涵 5 (一)「無我」 5 (二)「無我我所」即是「空」義 6 三、《阿含經》中的「法空」義 7 (一)「我無法有」 7 (二)「我法二空」 8 四、《中論》「我空」之探討 9 (一)破「即蘊計我」 10 1、外人主張「即蘊計我」 10 2、論主破斥「即蘊計我」 11 (二)破「離蘊計我」 12 1、外人主張「離蘊計我」 12 2、論主破斥「離蘊計我」 12 (三)破「不可說我」 15 1、犢子部主張「不可說我」 15 2、論主以〈觀燃可燃品〉破斥「我」 16 五、《中論》「法空」之探討 26 (一)有部對「法有」的妄執 27 (二)論主破斥「法有」的妄執 28 六、龍樹闡揚「法空」的意趣所在 33 (一)「一切法無我」是世尊的教義 33 (二)破斥方廣道人對「法空」的錯譯 35 (三)三乘皆以證得「無我無我所」而解脫 36 七、結論 39 |
點閱次數 | 364 |
建檔日期 | 2014.06.30 |
更新日期 | 2023.10.03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