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
李治華 (著)
|
出處題名 |
2018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出版日期 | 2018 |
頁次 | 133 - 155 |
出版者 | 財團法人臺北市華嚴蓮社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huayen.org.tw/index.aspx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單位:華梵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 主辦單位:華嚴專宗學院國際華嚴研究中心 |
關鍵詞 | 智儼; 五教判; 《搜玄記》; 《五十要問答》; 《孔目章》 |
摘要 | 智儼為華嚴宗教義雛型的創立者,探究智儼創建五教判的過程,可以看到五教判的原初形成過程。五教判應是綜合《華嚴》、諸經、天台與攝、地論兩種三教判的創作。 智儼《搜玄記》中將大乘分為初教、熟教(或終教),此時的初教應是指般若空義。為了配置玄奘的新唯識學,始教、終教之分智儼在《要問答》中更突顯出其重要性。始教是以玄奘新譯的法相唯識的論典為主,也論及空義。終教則主張本有佛性、如來藏。《搜玄記》「略開諸位為二十二門」及《要問答》〈二十二、立一乘位義〉的「十七門」中,兩處所開的諸位層級相似,都已涵蓋五教判的次序,雖然其中尚未直接使用五教的名稱。《要問答》〈二十六、諸經部類差別義〉中更以教判經。 智儼在《孔目章》中運用類似小、初(始)、熟(終)、頓、圓(一乘)的五教架構有十三處,五教名稱並不固定,後來法藏在《五教章》中採取了對稱性最高、最中國化,也是智儼常用的始終二字,形成了小、始、終、頓、圓的固定名稱。
|
目次 | 一、前言 134 (一)「漸頓圓」、「小三一」兩種三教判的混用開展期 134 (二)「小三一」三教判的別出套用期 134 (三)兩種三教判形成五教判的融合圓熟期 135 二、《搜玄記》、《要問答》的初(始)、熟(終)教 136 三、《搜玄記》、《要問答》中五教判的層級雛型 137 1.六道 137 2.小乘的聲聞、緣覺 137 3.小乘的聲聞、緣覺所依的佛 137 4.大乘初教迴心聲聞、迴心緣覺 137 5.大乘初教直進菩薩及佛 138 6.大乘熟教的迴心與直進 138 7.頓教 138 8.一乘圓教之同教 138 9.一乘圓教之別教 138 四、《孔目章》中五教判的架構與名義 139 (一)五教的架構與名稱 139 1.天王讚佛說偈初首顯教分齊義 139 2.盧舍那佛品中雲集文末普賢文中立一乘三乘義章 139 3.隨附十八界章 139 4.眾人問文殊處明入佛境界章 139 5.淨行品初明凡聖行法分齊不同章 139 6.十力章 140 7.六波羅密章 140 8.第五會依其五教名順善法數義 140 9.第八迴向真如章 140 10.第六會初明十地品十地章 140 11.五怖畏章 140 12.滅盡定章 140 13.菩薩章 140 (二)判分五教的標準 142 1.小教 142 2.初(始)教 143 3.終(熟)教 145 4.頓教 146 5.圓教(一乘) 148 6.〈顯教分齊章〉的五教判 149 五、以教判經 150 1.小教 150 2.通三乘教 150 3.始教 150 4.終教 150 5.直進教 151 6.一乘不共教 152 7.一乘共教 152 六、結論 152 五教判判準與經論例舉表 153 徵引文獻 154 |
點閱次數 | 684 |
建檔日期 | 2020.09.11 |
更新日期 | 2024.01.19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