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郝清新
|
出處題名 |
2014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
出版日期 | 2014.10 |
頁次 | 137 - 150 |
出版者 | 財團法人臺北市華嚴蓮社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huayen.org.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單位:布達佩斯羅蘭大學東亞學院 院長、孔子學院 院長 |
關鍵詞 | 信仰; 修行; 頓悟; 漸悟; 澄觀 |
摘要 | 華嚴經被認爲是佛陀最完美的教義,從精神視角,佛界,來說明法界,也就是現象世界。當然這種世界觀不是可以簡單達到的,是以開悟爲先決條件的,普通人並不能意識到。信仰對於讀者來說是必須的,因爲他們要將經文的陳述作爲有效的教義。經文很明顯地強調了信仰的重要性。據傳統華嚴經這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和妙覺,但是十信的分類並不來源於華嚴經。華嚴經也提倡「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中國的評注家意識到了這種矛盾,法藏建立兩種策略:次第行布和圓融相攝。法藏和澄觀強調由於彼此無礙,第一菩薩道實際上包括其他所有階段,李通玄認爲 52 階只是權宜之計,諸位則佛佛則諸位。漸悟和頓悟,漸修和頓修二分法的組合,我們傾向於得出澄觀在此是強調漸悟或頓悟的可能。然而,他真正想表達的是修行的重要性,無論是漸悟或者頓悟。 |
目次 | 1.信仰與佛教 138 2.信仰與華嚴經 139 3.五十二位 140 4. 信滿成佛 141 5. 次第行布和圓融相攝 142 6. 四种修行與開悟的模式 143 7. 李通玄:佛心與自心無二 146 8. 總結 148 |
點閱次數 | 661 |
建檔日期 | 2021.12.02 |
更新日期 | 2021.12.02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