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瑜伽行派經論中諸法的盡所有性與如所有性──以《解 深密經》及《瑜伽師地論》為主
作者 林維明 (著)
出處題名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6屆)
出版日期2015.09
頁次609 - 641
出版者華梵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hfu.edu.tw
出版地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資料類型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作者為佛教弘誓學院研究生。
關鍵詞《瑜伽師地論》; 《解深密經》; 止觀; 盡所有性; 如所有性; 遍滿所緣
摘要諸法的盡所有性與如所有性曾出現於《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並加以闡述。「盡所有性」與「如所有性」的梵文分別為 yavad-bhvikata 和 yathavad-bhavikata。《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的經文闡述大乘止觀的修行方法,是從四種所
緣境事入手,即:(1)有分別影像(savikalpa-pratibimba)所緣境事,(2)無分別影像(nirvikalpa-pratibimba)所緣境事,(3)事邊際(vastu-paryantata)所緣境事及(4)所作成辦(karya-parinispatti)所緣境事。此四種所緣,在《瑜伽師地論》中稱之為「遍滿所緣」(vyapyalambana),因為能夠完全涵蓋一切所緣境而無所遺漏,故謂之「遍滿」。其中無分別影像與有分別影像是止與觀的所緣,所作成辦是止觀的目的,即證得無著無礙的一切智見及建立最為清淨的法身,所以事邊際所緣境事的盡所有性與如所有性是大乘瑜伽行者修習止觀雙運的所緣,同時也是大乘瑜伽禪法的特色與內涵所在。本文嘗試從梵文語義並輔以瑜伽行派的典籍,釐清「盡所有性」與「如所有性」的語義及其內容的演變,進而試圖從上述兩部經典的經文本身,爬梳出此二性在
大乘瑜伽行中的運用,探索其如何地貫串止觀的修習,並了解與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相關的重要思想,如七真如、四種道理等。
值得一提的是遁倫所著《瑜伽師地論記》指出「盡所有性」與「如所有性」分別為世俗諦、如量智、後得智;及勝義諦、如理智、無分別智。而玄奘系的神泰祖師認為此兩性分別為知一切法自性及知一切法別,顯然並未掌握其真髓所在。故此兩性在漢傳佛教不受重視,但在藏傳佛教則是被相當重視的重要概念。
目次一、前言 610
二、盡所有性與如所有性的語義與意含 612
(一)盡所有性與如所有性的梵文語義 612
(二)瑜伽行派經論中盡所有性與如所有性的意含 613
三、盡所有性與如所有性在修習止觀雙運上的意義與運用 621
(一)大乘行者修習止觀的所依和所住 621
(二)初期瑜伽行派的四種所緣境事 622
(三)盡所有性和如所有性與真如的關係 627
(四)〈聲聞地〉的「四種道理」 632
(五)如理作意 634
四、結論 637
參考書目 639








點閱次數916
建檔日期2022.10.27
更新日期2023.09.27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53465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