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作者 |
釋能中 (著)
|
出處題名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5屆)
|
出版日期 | 2024.09.28 |
頁次 | 25 |
出版者 | 台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出版者網址 |
https://homepage.ntu.edu.tw/~ntucbs/Default.html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單位:佛光山叢林學院 |
關鍵詞 | 入法界品; 勝熱婆羅門; 菩提心; 熱惱; 除熱 |
摘要 | 佛教經論中,向來有最富最貴之稱的《華嚴經》其〈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在文殊菩薩指引下,一路向南參學問道;其第九參⸺⸺勝熱婆羅門中,善財看見外道登高山投火坑,內心抗拒不受,後在天人教化下轉而信順奉行,也跟著登高山投火坑。
火在佛教諸經論中多表示為熱惱,若〈入法界品〉是以善財作為求證佛道的示範,此中,勝熱婆羅門所欲教授之菩薩行為何?熱惱之火坑如何滋養一個人菩薩行的修煉?熱惱之本質究竟為何?身心如何能不畏熱惱?又凡人眼中之熱惱,菩薩眼裡亦熱惱否?熱惱而不惱時,跳與不跳之衝突是否就自然解消?則熱而不熱、惱而不惱通過什麼來轉化?本文研究動機由此產生。 佛教的修行理論認為,身受心主導,如果能去除內心所生之熱惱,就能到達清涼解脫的涅槃彼岸,即心解脫時,身也解脫,進一步則能令眾生身心也解脫,菩薩道修行之旨或由此而得彰顯。故本文欲聚焦在善財參訪勝熱婆羅門之經過,透過義理分析剖析此參之修行意義,以期對自身熱惱之解除、眾生於娑婆苦海之幸福安樂有所助益。 透過義理及哲學分析得之,熱與不熱實為心的分別性使然,雖外在有寒暑之分,但可透過練習達到身熱而心不熱,乃至最後身心皆無熱。總結來說,吾人心對境的詮釋不同,會影響事物的結果,因此不能僅停留在表相看待事物。勝熱婆羅門透過此種意料之外的教化方法,是為了破除修道者思惟之侷限,若沒有證得空性慧、即會被所知障蔽,認為有一個火在燒、有一個我在熱、外道不是善知識等等,事實上熱惱的根源,只是吾人的分別心。 而對治分別心最根本的一顆心,也即菩提心,在〈入法界品〉文殊菩薩安排善財的參學歷程中,也正是這顆菩提心,帶著善財闖蕩江湖,最終成就普賢行。因此解熱的關鍵,就《華嚴經》來說,必然與菩提心的有無,密切相關。換言之,沒有發菩提心的登高山、投火聚,恐怕只能稱作自我了結,所謂「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清涼的淨土,當在菩提心發起的那一念間,卓然成形。 |
目次 | 提要 一、 前言 1 二、 入法界之階梯——五十三參 1 三、 第九參之關鍵⸺⸺熱惱心 4 四、 除熱惱之良方⸺⸺菩提心 14 五、 結論 20 參考文獻 22
|
點閱次數 | 61 |
建檔日期 | 2024.10.22 |
更新日期 | 2024.10.22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