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大般若經‧第二會‧隨喜迴向品》的研究:兼論印度佛教碑銘的迴向模式=The Study of Rejoicing Transference of Merits in The Large Sutra on Perfect Wisdom
作者 劉瀅芬 (撰)=Liu, Ying-fen (compose)
出版日期2003
頁次188
出版者華梵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hfu.edu.tw/
出版地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指導教授蔡耀明
畢業年度91
關鍵詞大般若經; 隨喜=Anumodana; 慈氏菩薩=Maitreya; 般若波羅蜜多=Prajnaparamita; 大乘=Mahayana; 佛教碑銘=Buddhist Inscriptions; 迴向=Transference of Merits
摘要本文探討的主題是《大般若經‧第二會》的隨喜迴向,並且論及印度佛教碑銘的迴向模式。在研究進路上,本文主要採取內在建構之道的佛教進路;至於研究方法,則是特別著重就研究主題所根據的原典,來從事整理、解析、詮釋乃至批判等工作,進而建構出相應的類別(type)、模式(pattern)、理論架構、或內在意涵等學術論述的項目。
本文正規的討論,一開張,為求明確掌握往後論陳的整體方位,首先探討隨喜迴向在《大般若經‧第二會》出現的背景,以內在的修學次第、和宣說法要的人物為特定脈絡,標示隨喜迴向在菩提道修學所處的高級位階。其次,建立和隨喜迴向這個修學法要有密切關聯的認知,特別是相關的概念、施設條件、和操作要項。希望藉由論述這三個相應的類別,漸次走向、或臨近正規修習隨喜迴向。接下來,建構隨喜迴向相應的修學階段、次第、及理則。簡言之,隨喜迴向的修學,主要分成隨喜、迴向二個步驟,以心境純淨為講究的原則,去從事階段性的累積與提昇,循序漸進達到無顛倒、及結合法性上的修證的隨喜迴向,成就無上正等菩提這個最高的修學境界。再拿在印度佛教碑銘中出現的迴向模式作為對照,凸顯在般若法會的隨喜迴向的修學特色。
總結地說,經由本文的研究與論述,不僅是在廣度方面理出隨喜迴向在《大般若經‧第二會》出現及修學上的背景脈絡、在深度方面呈現〈隨喜迴向品〉相當豐富且深奧的修學義蘊;而且使得吾人瞭解佛法的修學,在不同的層次,有不同的操作講究,在修學之前作全面適切的認識,有助於提昇修學的品質與效益。

This paper is mainly on the Rejoicing Transference of Merits in The Large Sutra on Perfect Wisdom and the pattern of The Transference of Merits in Indian Buddhist Inscriptions. My approach is on innate construction of Buddhist doctrine and the method I take in the present study is wholly based on The Large Sutra, not only to deal with the discourses of all data-collecting, analysis, prescription and even criticism but to further set up relatively corresponding types, patterns, theoretical structures or some related subjects of academic investigations.
To make the whole statement of this paper easier to follow, the discussion is systematically divided into following four parts. First, the background exploration of The Rejoicing Transference of Merits in The Large Sutra on Perfect Wisdom by understanding the sequential steps of Buddha doctrine and the specific context of those Dharma preachers is to point out the high level of the Rejoicing Transference of Merits in the study of Buddhist path. Secondly, trying to realize the closely interrelated connection between the doctrine of the Rejoicing Transference of Merits and other corresponding concepts, conditions and operations is considered to be by degrees stepping forward to the practice of The Rejoicing Transference of Merits. Thirdly, to establish the related learning steps, sequence and logic of the Rejoicing Transference of Merits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wo main parts, Rejoicing and Transference of Merits. With a piece of purified mind it is expected that one who tries to accumulate, achieves in sequence the level of no reversal and combines the Rejoicing Transference of Merits of the practice of Dharma nature would definitely get to the realm of the Supreme Enlightenment. Lastly, to show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is significant practice it is of necessity to compare the Transference pattern of the Rejoicing Transference of Merits with that of Indian Buddhist Inscriptions.
In conclusion, through the study and statement of this paper it not only figures out the background context of The Rejoicing Transference of Merits in The Large Sutra on Perfect Wisdom, provides us with the meaning between the lines of those profound context but also makes us understand that proper operations should be practiced under the different layers. The appropriate understanding of this before we do the practice is of great help to offer the better quality and benefit of the practice of The Rejoicing Transference of Merits.
目次誌謝
摘要
目次
符號說明
緒論
第一節 研究主題、動機及問題意識
第二節 原典依據
第三節 文獻分析
第四節 研究方法釐定
第五節 預期成果
第壹章 〈隨喜迴向品〉在《大般若經‧第二會》所處的位置
第一節 以修學的次第定位
一、 參照古德或學者建構的修學次第
二、 採取品目承接的修學次第定位
第二節 以宣說法要的人物定位
一、 聲聞在《大般若經‧第二會》的定位
二、 菩薩在《大般若經‧第二會》的定位
(一) 慈氏菩薩代表菩薩乘發言
(二) 慈氏菩薩展現超越聲聞乘的修學水準
第貳章 隨喜迴向相關的修學課題
第一節 何謂隨喜?
第二節 何謂迴向?
第三節 隨喜迴向的施設及操作變項
第四節 誰來修學隨喜迴向
第五節 與隨喜迴向配合來修的法要
第六節 修學隨喜迴向的功用
第參章 正修隨喜迴向
第一節 隨喜迴向的二個步驟與二個階段
一、 二個主要的步驟
(一) 隨喜俱行諸福業事── 所緣廣大
(二) 迴向一切智智── 目標高超
二、 二個自我提昇的階段
(一) 取相的累積階段:以有相、有所得等作為方便
(二) 離相的超越階段:以無相、無所得等作為方便
第二節 趣入無毒、妙善的隨喜迴向── 以心境純淨為講究的原則
一、 無顛倒的隨喜迴向
(一) 不生起相應於隨喜迴向諸法之想
(二) 正解了隨喜迴向諸法的盡、滅、離、變
(三) 如實了知【隨喜迴向諸法遠離隨喜迴向諸法自性】
二、 結合法性上的修證的隨喜迴向
(一) 依於佛陀的果位起修
(二) 超出三界與三世
(三) 趨向真如或法界
第肆章 印度佛教碑銘的迴向觀
第一節 印度佛教碑銘在學界的研究情形述要
一、 研究材料與方法的援用
二、 入門研究書目舉隅
第二節 印度佛教碑銘中的迴向概念探討
一、 出現迴向一詞(pari-ünam)的佛教碑銘
二、 特別屬於碑銘的迴向模式─ 祈願句
第伍章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一 《大般若經‧第二會》的品目梗概 (第一∼三十八品)
附錄二 《大般若經‧第二會》的「慈氏菩薩」資料
附錄三 《大般若經‧第二會》的「隨喜」資料
附錄四 《大般若經‧第二會》的「迴向」資料
附錄五 《大般若經‧第二會》的「隨喜迴向」資料
附錄六 《大般若經‧第二會‧隨喜迴向品》漢譯對照
附錄七 《大般若經‧第二會‧隨喜迴向品》漢、梵、英譯對照
點閱次數1035
建檔日期2005.07.22
更新日期2023.01.17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25773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