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安貝卡與其新佛教運動之研究=A Study on B.R. Ambedkar and His Neo-Buddhist Movement
作者 周秀真 (著)=Chou, Hsiu-chen (au.)
出版日期2007.06.26
頁次153
出版者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Graduate Institute of Religious Studies, Nanhua University
出版者網址 http://www.nhu.edu.tw/~compare/
出版地嘉義, 臺灣 [Chia-i,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黃柏棋;何建興
畢業年度95
關鍵詞人間佛教=Humanistic Buddhism; 種姓=Caste; 賤民=Untouchable; 印度佛教=Indian Buddhism; 安貝卡=Ambedkar
摘要本文主要探討印度獨立後,第一任法務部長安貝卡(B.R. Ambedkar,1891-1956 A.D.)於1956年號召五十萬賤民改變信仰皈依佛教之新佛教運動的始末與蘊含之意義。
由於印度教種姓制度與印度社會緊密結合,二千多年來印度賤民為了贖罪的理由,不得不恪守印度教《摩奴法典》給予的誡命,遵行加諸於賤民的種種剝削。由於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影響,印度種姓制度下傳統的生活型態、職業限制、階級人權的合理性,都受到直接的衝擊。安貝卡即是把握這個歷史時間點,藉由社會抗爭、政治立法到皈依佛教的改革途徑,將民主政治的自由、平等、博愛與佛教「眾生平等」思想結合,爭取賤民的基本人權,並以宗教彌補政治無法達致的心理層面,幫助賤民從內心移除生而卑賤的種姓思想。安貝卡的新佛教運動,不只是復興印度佛教,也可視為是爭取人權的解放運動。
本文首先舖陳近代印度社會、政治、宗教的概況,以作為新佛教運動的時代背景,其次由安貝卡的生平及思想,了解新佛教運動思想的來源及發展過程,並透過解析斯里蘭卡佛教及印度佛教的復興,以及安貝卡對印度各大宗教的觀點,來探討他帶領賤民皈依佛教的遠因及關鍵時機。最後則以人間佛教的觀念,來省察安貝卡社會改革的作法,佛教思想所蘊含的自由、平等概念為何,以及對安貝卡復興印度佛教的具體作法提出個人看法。
This thesis explores Neo-Buddhist Movement and its implications regarding conversions by the five hundred thousand Untouchables to Buddhism in 1956 when India gained its independence from Britain. The paper trac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movement and puts the figure, B.R. Ambedkar, as the focus. B.R. Ambedkar was the first Law Minister of the Nehru Cabinet, who organized the Neo-Buddhist movement and contributed to the large-scale conversion movement.
The context of the movement is embedded in Hindu caste system, with which the Indian society has been rigidly bound for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Under the caste system, the Untouchables had to abide to the restrictions specified in the Hindu scripture “Manusmruti”, and suffered from social segregation and exploitation merely for the redemption of their inherent sins. However, the Indian society has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by contemporary ideas in Western democracy. Hence, hierarchical social status, the traditional life-styles and occupational restrictions under the Indian caste system have been directly challenged. Ambedkar seized the opportunity of the transitional point to carry out a series of the revolution in social demonstration, legislative proposition to conversion to Buddhism. He integrated the concepts of freedom, equality and fraternity in democratic principles with the concept of the equal sentient in Buddhism to strive for the basic rights of the Untouchables. With the religious belief as a mental antidote to assist the political reform, the campaign eradicated the ideology of inherent caste system from the mind of the Untouchables. Therefore, the Neo-Buddhist Movement was not only a revival of Buddhism in India, but also a movement of liberation for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
This essay is arranged as follows. Firstly, the paper stated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o-Buddhist movement by giving an overview of the social,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environment in modern India. Secondly, an examination of the life of B.R. Ambedkar provid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 and progression of the Neo-Buddhist movement. Thirdly, the analysis of the return of Buddhism to Sri Lanka and India, and Ambedkar’s perspectives on various Indian religions gives a clue to the remote causes and the essential conditions to the conversion of the Untouchables to Buddhism. Finally, the social reform led by Ambedkar, along with the principles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is evaluat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based on Humanistic Buddhism. The author also makes comments on his approach to revive Buddhism in India.

目次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理論根據
  〈一) 研究方法:文本分析
  (二) 理論根據:有關宗教復興運動之發展理論
 第三節 研究架構
第四節 文獻考察
(一) 安貝卡之著作及講演資料
(二) 安貝卡生平、思想及印度新佛教運動相關之研究資料
(三) 宗教方面之研究
(四) 印度整體社會文化方面之研究
(五) 佛教相關文獻
(六) 其它相關領域 
第二章 近代印度社會概況.
 第一節 西方社會思想的導入
(一) 文化方面
(二) 民族主義方面
(三) 政治方面
(四) 宗教方面
 第二節 社會階級制度--種姓制度
〈一) 種姓制度的形成
  (二) 種姓的階級結構
  (三) 種姓階級的區隔
  (四) 種姓制度的維護力量
  (五) 近代種姓制度的演變
第三節 多元宗教傳統
第四節 印度獨立運動  
第三章 安貝卡之生平及思想
第一節 安貝卡的生平
(一) 出身賤民
(二) 求學經歷
(三) 社會改革運動
(四) 放棄印度教
(五) 制訂憲法
(六) 皈依佛教
 第二節 杜威哲學思想的啟發
(一) 行動思想
(二) 民主思想
(三) 宗教理念
 第三節 安貝卡和甘地的比較
 (一) 政治理念的差異
  (二) 種姓制度的態度
(三) 改變信仰的看法
 第四節 安貝卡的宗教概念
  (一) 錫克教
  (二) 伊斯蘭教
  (三) 基督教
  (四) 馬克斯主義
  (五) 佛教
第四章 新佛教運動發起之契機與成果
 第一節 斯里蘭卡佛教復興運動之影響
  (一) 運動的起源與倡導者
  〈二) 斯里蘭卡社會的變革與新佛教之影響
  (三) 達磨波羅之新佛教觀與實踐
  (四) 新佛教觀對信眾的影響
 第二節 印度近代的佛教復興運動
  〈一) 1750-1890的佛教文物出土
  (二) 1891-1947佛教組織的成立
 第三節 安貝卡的佛教理念
 第四節 賤民皈依佛教的契機及意義
(一) 改變信仰的原因
(二) 選擇信仰的準則
(三) 皈依佛教的契機
(四) 改變信仰的意義
(五) 安貝卡新佛教運動的成果 
第五章 人間佛教觀點的省察
 第一節 佛陀與安貝卡的社會改革形式
 第二節 賤民改宗的心理轉化歷程
 第三節 人間佛教的民主自由思想
  (一) 佛教「皈依」蘊含的自由平等觀
  (二)「五戒」蘊含的自由觀
 第四節 人間佛教的弘化方式與建議
(一) 從編訂佛教聖典擴大至多元弘化方式
  (二) 從改變比丘僧團到成立僧俗並重的教團
  (三) 創立世界佛教徒宣教組織以促進佛教之普世化 
第六章 總結
點閱次數1293
建檔日期2008.05.02
更新日期2015.06.03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59145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