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大安森林公園觀音像遷移事件之政教研究=A Study on Religion-Politics Relationship of The Kuan-Yin Statue Event in Da-An Forest Park
作者 廖彼得 (撰)=Liao, Bi-de (compose)
出版日期2008
出版者輔仁大學宗教學系
出版者網址 http://www.rsd.fju.edu.tw/
出版地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
指導教授鄭志明
畢業年度97
關鍵詞觀音像事件; 政教關係; 政教衝突; 壓力團體; 政教互動
摘要大安森林公園觀音像遷移事件,係指一九九二年迄九四年間發生之政教衝突事件。其源於台北市政府為新建大安公園,乃拆遷其預定地之建物;惟其中卻獨留觀音像,致使其引發建物已遭拆遷之住戶強烈不滿。此間,原址內之拆遷戶又以基督教(靈糧堂)信徒居多,因而雙方宗教團體遂以「觀音像去留議題」施壓於市府;介入其決策,進而形成市府、佛教、基督教等三方團體之紛爭。準此,即為本文論述之背景,藉由觀音像事件所引發之政教衝突,試圖從中疏理台灣複雜地政教關係;並進而由該事件所顯露之議題,建構解嚴後台灣政教互動模態。其次,本文使用「歷史研究」、「文獻分析」等研究方法,蒐集並分析、歸納文獻資料。採取「團體」之研究途徑,欲掌握政府與宗教兩方團體之互動,進而引用張家麟政教互動理論,藉以觀察解嚴後政教關係對應之現象。據此,藉由論述前所設定之研究目的;本文研究發現得歸納為三點說明。首先,針對觀音像事件佛教團體之參與,我們將其視為一「壓力團體」;並具體以壓力團體運作模式,分析其此中之運作。研究發現,佛教團體係以「草根式壓力」之運作,藉此影響市府最終決策;意即採取基層信徒人數之優勢,以民意壓力迫使市府做出利於佛教團體之決策。其次,經由該事件所透露之政教互動現象,進而徵引相關政教議題之案例;據此,我們提出解嚴後二階段之政教發展模式。先係一九八七年解嚴迄九○年代末,我們以「政教調適」對應該時期雙方之互動,其後則係二○○○年迄今,我們以「政教對等分立」指出此間雙方主從性上,其實質對等之模態;據此,則得發展為沿革、動態地政教關係。最後,則藉由觀音像事件之關聯性議題,我們觀察並以「民意」、「宗教政治化」、「制衡」、「法規與宗教行政」、「選票迷思」等議題;建構現階段政教互動所呈顯之現象。
目次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理論與方法 1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章節安排 22
第二章 大安森林公園觀音像事件政教背景
 第一節 解嚴後台灣政教發展 25
 第二節 解嚴後台灣佛教與政治略探 36
 第三節 解嚴後台灣佛教社會運動興起 48
第三章 大安森林公園觀音像遷移事件
 第一節 觀音像背景 61
 第二節 觀音像事件始末 70
 第三節 觀音像事件分析 81
第四章 大安森林公園觀音像事件政教關係省思
 第一節 民主進程中之宗教發展 93
 第二節 解嚴後宗教團體之角色變遷 103
 第三節 處理宗教性事物之疑慮 115
第五章 結論 127
徵引書目 133
附錄
附錄一 觀音像事件主要紀事 157
圖表目次
圖 1-1 政教關係類型圖 19
圖 1-2 本文研究架構圖 22
圖 3-1 新生南路宗教分佈圖 68
表 3-1 台北市政府處理觀音像事件公文紀錄表 89
點閱次數1149
建檔日期2009.12.10
更新日期2023.04.25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217293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