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大悲懺法之研究
作者 張家禎 (撰)
出版日期2001
頁次170
出版者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hcu.edu.tw/hcu/zh-tw
出版地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系所名稱宗教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慧嚴法師
畢業年度89
關鍵詞懺悔=消業=懺摩=Ksamayati=Ksama; 大悲懺; 觀音菩薩=Avalokiteshvara; 佛教儀軌; 台灣佛教; 中國佛教; 事儀; 理觀; 知禮; 讀體; 寂暹; 智旭
摘要此篇拙著共有五章節,第一章為緒論,第五章為結論,所以第二章至第四章為主之本論,依版本的變化分為初創期,變動期,穩定期三期. 在第二章《大悲懺》的初創期,探討《大悲懺》形成的環境因素,由來,思想和特質,及在宋,元朝以後的傳承. 第二章《大悲懺》的變動期,探討《大悲懺》在元朝的開展,而成僧侶定期的功課項目; 及分析《大悲懺》在明清時期,為什麼儀軌會有大幅度的變化,故探討其時代環境因素,再探討讀體刪改後的《大悲懺》有何特質,風貌; 並探討智旭如何為《大悲懺》辯訛,欲挽救經懺狂瀾之舉. 第四章《大悲懺》的穩定期,則是探討中國與台灣佛教兩岸的交流對《大悲懺》的影響,及《大悲懺》在當代的開展,所呈現出多元的風貌.

目次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目的
第二節前賢研究成果
第三節主題架構分析
第四節研究方法
第五節預期結果
第二章《大悲懺》的初創期
第一節《大悲懺》形成的背景
一. 醞釀《大悲懺》形成的佛教環境
二. 依大乘經典制懺的禮懺法門
三. 知禮制懺的年代
四. 實踐四種三昧的方法
第二節知禮製作《大悲懺》之始
一.《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譯本的差異
二. 知禮對《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的取捨
第三節《大悲懺》的思想和特質
一.《大悲懺》和《法華三昧懺儀》的關係
二.《大悲懺》十科儀軌結構及思想
第四節四明知禮學風的開展
一.《大悲懺》展現宋代的天台思想
二.《大悲懺》的傳承
第三章《大悲懺》的變動期
第一節元朝時期《大悲懺》開展的背景
一. 推動《大悲懺》普遍化的佛教地理環境
二. 元世祖對佛教的擁護及政策
三. 自慶增修「教苑清規」
第二節明朝時期《大悲懺》開展的背景
一. 推動《大悲懺》普遍化的佛教地理環境
二. 明太祖對佛教的政策及推動經懺的普遍化
第三節讀體,寂暹的修篡
一. 重篡《大悲懺》的年代
二.《大悲懺》修改的內容
第四節智旭對禮懺的期許及批判
一. 智旭對禮懺的實踐
二. 對《大悲懺》的辯訛
第四章《大悲懺》的穩定期
第一節清朝,民國時期《大悲懺》開展的背景
一. 太平天國的摧殘
二. 廟產興學,打倒迷信與經懺的關係
三. 佛教徒之覺醒與《大悲懺》的關係
第二節中國與台灣佛教交流對《大悲懺》的影響
一. 中國與台灣間佛教的交流與經懺的關係
二. 台灣佛教之發展與《大悲懺》的關係
三. 民國初年的《大悲懺》版本
第三節戰後台灣佛教道場的《大悲懺》
一. 佛光山
二. 法鼓山
三. 承天禪寺
四. 蓮華學佛園
第五章結論
參考文獻
附件
一. 宋朝實踐《大悲懺》之修懺圖,行道圖
二. 元朝實踐《大悲懺》之修懺圖,行道圖
三. 台灣當代實踐《大悲懺》之修懺圖,行道圖
四. 其他
點閱次數1223
建檔日期2001.04.27
更新日期2023.01.06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270134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