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志願福利服務組織形成及運作之探討:以慈濟功德會為例=The Exploring of Voluntary Welfare Service Organization Forming and Functioning--to Take Tzu-chi Kindness Association as Example |
|
|
|
作者 |
馮文饒 (撰)=Feng, Win-rau (compose)
|
出版日期 | 1993 |
頁次 | 165 |
出版者 | 國立中正大學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ccu.edu.tw/
|
出版地 | 嘉義縣, 臺灣 [Chia-i hsien, Taiwan]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碩士 |
校院名稱 | 國立中正大學 |
系所名稱 | 社會福利研究所 |
指導教授 | 詹火生 |
畢業年度 | 81 |
關鍵詞 | 馮文饒; Feng, Win-rau; 志願福利; 慈濟=T'zu-Chi; 大乘佛教; Voluntary Welfare; Tzu-chi; Ta-Sung Buddhism |
摘要 | 以宗教福利而言,慈濟功德會之規模及人數均為台灣地區三百年來未曾有過之現象。其吸納了台灣地區龐大之社會福利資源及人力,或說「人礦」,並跨足國際救難工作,朝國際非營利自願服務組織邁進。其於台灣地區所供給之福利給付已超越以往宗教福利服務組織輔助性格之格局,迥異於近代其他本土宗教之景況。本文之目的乃在探討慈濟之組織面貌,了解其形成原因,發展及運作情形,以及在台灣地區社會福利發展過程中其所提供之功能及所扮演的角色與地位。慈濟乃屬民間部門或說私有部門之宗教性非營利組織,本文以文獻探討法,輔以訪談法及參與觀察法的方式,在志願服務組織及大乘佛教宗教倫理兩方面加以分析。除卻一些研究限制後,發現其為一種非合作組織型態 (non-corporate organizations),其乃由一套大乘佛教教戒所構成之群體價值(group values)演變而來之組織,加上立基於證嚴法師個人克理斯瑪(Charisma)之原點,成長為今日自成特殊文化之格局與規模。其與國家機構之關係屬於類Ⅵ,亦即由其自身完全負責福利供給活動經費及整體行動,個別獨立性很高,幾乎完全不受政府干預。就宗教倫理之探討得知慈濟在政治面上採不介入之角色,既不靠攏執政者, 亦不評論時政是非,重點仍是修行持戒及救度眾生;在社會面上表現出一種比積極公民權 (active citizenship)更積極的情況,解決了許多人於工業社會之疏離感及歸屬感問題,並吸納之促其成為慈濟會員或志工;在經濟面上,慈濟因其本身公信力及教戒對於會員造成社會價值改變之故,不但成功地將龐大的社會資源,包括人力、財力、物力釋放出來,其本身並吸納之將慈善事業擴大為慈善、醫療、教育、文化等四大志業。慈濟會員遍佈於社會各階層,目前已超越三百萬人口,就研究發現慈濟功德會至少具備下列六大特色:訪貧制度、集會(以群眾會議為例)特色、財務原則一般不作預算、組織內外部之次級團體蓬勃發展,慈濟是個大家庭,自我實踐及開拓型之組織。未來研究方向建議以民間角色與政府角色之釐清,以及佛教倫理與民間宗教倫理所表現之福利供給層面差異,以及同一時期佛教事業之比較研究為主要方向。 |
點閱次數 | 617 |
建檔日期 | 2001.01.04
|
更新日期 | 2023.01.09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