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靈性智慧於全人教育之蘊義=Implication of the Spiritual Wisdom in the 《Heart Sutra》
作者 陳松宜 (著)=Chen, Sung-i (au.)
頁次122
出版者國立政治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www.nccu.edu.tw/?locale=zh_tw
出版地臺北, 臺灣 [Taipei,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馮朝霖
畢業年度102
關鍵詞心經=Heart Sutra; 靈性智慧=Spiritual Wisdom; 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 佛法=Buddhism
摘要人的異化及大自然遭受嚴重的破壞乃近現代文明最大困境。18世紀以迄於今的思想家大多指陳其最大的問題根源來自工業革命及資本主義的強大掠奪性,人與大自然在工業化的脈絡裡被框架化(Framework)成為「人力資源」及「原物料」。人與世界從目的變成工具,主體轉為客體。此種演變究其始,乃是人與世界原本不被分割的整體性被分裂成了心、物二元,且物質凌駕於心靈之上。
全人教育的哲學思維模式以此為發端,以發展「整全」或「完整」的人為其教育目標。其理論發展至今,已從「理念與理論的闡述」及「實務與實徵的研究」發展到具體的課程實踐及跨領域研究。本文以本文詮釋及當代佛學的哲學詮釋為研究方法,並以《波若波羅蜜多心經》為文本,分析出其智慧思維模式,此智慧模式智不僅可以深化及補充全人教育的蘊義,亦可實踐於學校行政及課程教學。
本文採用「空的操作型定義」做為空性的修持歷程,從《心經》分析出七項智慧系統做為修持的內涵,依據七項智慧系統修習至圓滿境地後超越之,達至一切空無,究竟解脫境地。七項智慧為:五蘊—對事物分析類別的智慧;中道思考;四相—智慧思考必須考慮的四種立場並跳脫之;十八界—以感官經驗為依據的思維模式;十二因緣--邏輯思考的智慧;四聖諦--解決問題的智慧;究竟涅槃—放下的智慧。
七項智慧在應用圓滿熟成後,以「無」字來消解其智慧名相的存在,實為心識轉化與超越之靈性狀態,此時的空無本質不僅回歸原本心物一體的完整本然樣貌,更超越知者與被知,達致佛法究涅槃之境。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race and destruction of the Mother Nature shaped the most difficult challenges encountered in modern civilization.
Most of the ideologists since eightenth century attributed the predatory complications of bo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Capitalism to the pathogenesis of these difficulties. Humans and their nature environment were thus put into framworks and yielded human resources and commoditi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integrity was ruptured and dualism prevailed with that matter dominated mind. The subject evolved and finally succumbed to the object. Men and their supportive environment thus had become the tools of the framework they created and were crushed.
In this study, seven prototypes of thinking models which comprise the wisdom systems of Buddhism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Heart Sutra to supplement and enlarge the contents of holistic education. In addition, these thinking models can be applied to managing and leading an institute and suitable for program development in a classroom as well.
After achieving the full cultivation of the thinking models, they matured into formlessness and were cherished at their best and purest status with their top functions. This formlessness of thinking models made mind and matter reunified to their proper status of integration. The union of subject and object surpassed both and escaped from all kinds of bondage and made a way to Nirvana.
目次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文本運用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3
第二章 全人教育之核心精神:對教育的反思、願景及實踐 19
第一節 苦諦:全球危機與學生的痛苦 20
第二節 集諦︰問題形成的原因 23
第三節 滅諦:問題解決的願景與想像 27
第四節 道諦:全人教育精神的實踐 38
第三章 《心經》內觀法門及其智慧內涵 42
第一節 佛法的目的、方法與特質 43
第二節 《心經》內觀法門 47
第三節 《心經》文本詮釋及其智慧內涵 52
第四章 《心經》智慧於全人教育之蘊義 69
第一節 佛法與全人教育的目的 69
第二節 詰問與直觀的教學方法 72
第三節 從部分中發現整體 75
第四節 《心經》智慧於全人教育之蘊義 79
第五章 《心經》智慧之教育詮釋及應用 88
第一節 五蘊:對事物分析類別的智慧 88
第二節 中道法門:思考必須兼顧正、反與中道共三方面觀點 92
第三節 四相:思考必須兼顧四個不同的立場 94
第四節 十八界:以感官經驗為依據的思維模式 97
第五節 十二因緣:符合邏輯推理的思維模式 99
第六節 四聖諦:解決問題的原則 102
第七節 緣起性空︰探討本質的智慧 105
第八節 究竟涅槃:放下的智慧 107
第六章 結論 108
參考文獻 114
點閱次數768
建檔日期2016.08.12
更新日期2016.08.12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567651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