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華嚴法藏對唯識學之融攝與創新:以心識說為中心=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FaZang on the Consciousness-only Thoughts: Focusing on Theory of Mind
作者 余淑芳 (著)
出版日期2018
頁次337
出版者華梵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hfu.edu.tw/
出版地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指導教授高柏園
畢業年度106
關鍵詞法藏=FaZang; 唯識學=The Consciousness-only Thoughts; 心識說=Theory of Mind; 華嚴宗=Huayan School; 五教=Five teaching
摘要本論文之主旨在探究法藏對漢傳唯識學的融攝及創新。法藏於面對漢傳歷來心識真妄之爭時,除了以五教安立不同的唯識學說外,亦逐步建立以華嚴圓融義理為基底之華嚴三性及圓教心識思想,以解決空有、真妄、及染淨對立的問題。然而,在古德及若干現代學者之看法中,法藏大師的圓教,一直被視為如來藏思想,隨著論述觀點的轉移,學者雖已逐步澄清此一誤讀。然而究應如何理解法藏圓教心識思想,乃一重要課題,此關乎法藏如何看待華嚴向被視為唯心思想的解讀傳統,以及法藏如何建構華嚴圓教心識論之內在理路。因此,本論文除了嘗試解明法藏對漢傳唯識學的態度之外,主要著重於探討法藏如何以華嚴義理重新詮釋印度唯識學理,轉化三性論及心識論,並進而建構華嚴宗唯識學,以建立完整的法界緣起論及圓教心識理論。
本論文之論述,涉及漢譯唯識、如來藏經論之解讀,前賢唯識思想之理解,以及法藏在這些佛教知識背景下,重新檢視華嚴宗「唯心論」之詮釋傳統,並進而開展出華嚴五教心識說及法界緣起論等前後相關連的論述。法藏對漢傳歷來唯識思想之態度可歸結為對舊有學說之繼受及融攝,及其個人對唯識學說的創新性詮釋。
本論文認為法藏以心識真妄論三性,在華嚴圓教義理的重新檢驗中,同時對心識說及三性論作了創新性的詮釋,以符應於華嚴圓融無礙之圓教義理。在心識說方面,終教之心識乃真妄和合心識說,頓教之心識為不可說,圓教之心識,法藏則以「真該妄末妄徹真源,性相通融無障無礙」說明。此種「真妄交徹」說同時作為圓教心識說及三性論之內涵,貫徹其以心識真妄論三性之方法論。法藏對唯識學的創造性詮釋,有別於印度東傳的瑜伽唯識,形成漢地特有的華嚴唯識學說。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FaZang on the Consciousness-only Thoughts. Facing with the argument about the reality or illusion nature of mind, FaZang establish the Three-Nature theory and Perfect (Yuan) teaching of Mind theory based on Huayen School, to solve the argument between reality and illusion nature of mind. There is misunderstanding of FaZang’s Perfect (Yuan) teaching of Mind theory, although this problem is found by some scholars, yet how to interpret his teaching remains an ongoing issue.
This study involves how to interpret the thought of Consciousness-only and the Tathāgata-garbha, how to understand the Predecessors' thoughts on this issue. Under this background of Buddhist knowledge, the strategies and attitude of FaZang employs to solve conflicts between different schools of teaching. The attitude of FaZang can be concluded 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chool and innov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only Thoughts.
FaZang reinterpret the Mind Theory and Three-nature Theory based on Huayen School. The Mind Theory of final teaching is the composition of reality and illusion nature of mind. The teaching of Mind Theory of sudden enlightenment is unspeakable. The Mind Theory of perfect teaching is the blend of reality and illusion nature of mind.The theory of FaZa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theory of India, which is a unique theory of Huayen School.
目次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既有研究成果之回顧 5
第三節 本論文研究方法、步驟及範圍設限 11
第四節 研究架構之結構說明 16
第二章 漢譯唯識學經論中的心識說與三性論 21
第一節《華嚴經》心識說特色 21
第一項 華嚴「三界唯心」思想的傳統解讀脈胳及觀點 21
第二項「如來林菩薩偈」之心識思想 24
第一目「心識」與「緣起」之關係 24
第二目「心識」與「空性」之關係 26
第三目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28
第三項〈十地品〉「三界一心偈」之心識思想 29
第二節《解深密經》心識說及三性論 34
第一項《解深密經》成立時期暨唯識「先行經典」說 34
第二項《解深密經》「甚深密意」說 35
第三項〈心意識相品〉之心識說 37
第一目 心、意、識之提出 37
第二目 阿陀那識與末那識、阿賴耶識之關係 40
第三目 阿賴耶識與「性空假名」解讀脈胳 41
第四項《解深密經》三性理論 42
第三節《瑜伽師地論》心識說及三性論 45
第一項《瑜伽師地論》異熟所攝之「中性阿賴耶識說」 45
第二項《瑜伽師地論》三性說的立場 48
第四節《攝大乘論》心識說及三性論 49
第一項《攝大乘論》在唯識思想史上之意義 49
第二項《攝大乘論》心識說及轉依理論 50
第三項《攝大乘論》三性說 54
第一目 以「依他起性」為中心的「染淨通門」三性說 54
第二目 依他通染淨二分及三性「非異非不異」關係 56
第五節《成唯識論》心識說及三性論 59
第一項《成唯識論》之譯出及思想傳承 59
第二項《成唯識論》的心識說 61
第三項《成唯識論》的「情事理門」三性說 65
第一目 依他起通染淨二分 66
第二目 三性之關係:非一非異 68
第三章 漢譯如來藏經論中的心識思想 69
第一節《勝鬘經》自性清淨心 72
第一項 一乘與如來藏之關係 72
第二項 心識與如來藏之關係:自性清淨心 74
第一目 無如來藏不得厭苦樂求涅槃 74
第二目 自性清淨如來藏客塵煩惱所染不可思議 75
第三目 生死者依如來藏 77
第二節《大般涅槃經》如來藏思想 79
第一項《大般涅槃經》版本 79
第二項《大般涅槃經》之如來藏思想 80
第一目 以「佛性」取代「如來藏」 80
第二目 佛性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種子 81
第三目 佛性未來有 82
第四目 心非佛性 83
第三節《入楞伽經》心識觀點 84
第一項《入楞伽經》版本 84
第二項《入楞伽經》心識觀點 86
第一目 如來藏藏識 86
第二目 無我如來之藏 89
第三目 圓成實為如來藏心 92
第四節《大乘起信論》的心識思想 93
第一項 導論 93
第二項《大乘起信論》作者及譯者之疑 94
第三項《大乘起信論》之心識思想 96
第一目 一心二門 96
第二目 真如門 98
第三目 生滅門 101
第四項《大乘起信論》非佛法之爭 105
第四章 漢傳唯識與如來藏思想的繼承及融攝 109
第一節 地論師思想:法上、淨影慧遠心識說及三性論 109
第一項 法上心識說及三性論 110
第一目 法上思想背景介紹 110
第二目 法上《十地論義疏》心識說及三性論 111
第二項 淨影慧遠心識說及三性論 115
第一目《大乘義章》心識說 117
第二目《大乘義章》三自性論 125
第二節 攝論師的思想:以真諦及弟子心識說、三性論為主 127
第一項、真諦譯心識說及三性論 127
第一目、真諦譯心識說 127
第二目 真諦譯三性論 135
第二項 真諦弟子之心識說及三性論 140
第四節 玄奘新譯經典:玄奘、窺基心識說及三性論 143
第一項 玄奘譯心識說及三性論 143
第一目 玄奘譯心識說 143
第二目 玄奘譯三性論 150
第二項 窺基心識說及三性論 151
第一目 窺基之心識說 151
第二目 窺基之三性論 158
第五節 華嚴智儼之心識思想 160
第一項 從慧光到智儼 161
第二項 智儼的心識說 162
第一目 淨法緣起 163
第二目 染法緣起 167
第五章 法藏對唯識學之融攝:判教及心識說 169
第一節 中土的判教思想 169
第一項 中國判教思想之濫殤及發展 169
第二項 漢傳判教學說 170
第二節 智儼判教思想 175
第一項《搜玄記》之判教思想 175
第一目 漸、頓、圓三教分判 176
第二目 重要判教思想 179
第二項《華嚴五十要問答》及《孔目章》之判教思想 181
第三節 法藏的五教 184
第一項 法藏五教說來源考 184
第一目 天台的判教 184
第二目 杜順判教學說 187
第三目 智儼之判教學說 187
第二項 法藏五教說 188
第一目 法藏判教之宗旨 188
第二目 法藏的五教思想 188
第四節 法藏的十宗思想 192
第一項 窺基的八宗思想 192
第二項 法藏的十宗思想 194
第五節 法藏心識及判教思想間的關係 196
第一項 小教所依心識 196
第二項 始教所依心識 197
第三項 終教所依心識 200
第四項 頓教所依心識 202
第五項 圓教所依心識 206
第六節 法藏十重唯識觀 209
第六章 法藏對唯識學之創新:法界緣起論 214
第一節 法界緣起理論 214
第一項 智儼法界緣起理論之提出 214
第二項 法藏《探玄記》之法界緣起論 215
第三項 法藏《一乘教義分齊章》之法界緣起論 217
第二節 三性同異思想 218
第一項 唯識學派三性思想之回顧 218
第二項 法藏三性說 220
第三項 學界對法藏三性說之觀點及反思 224
第三節 法藏緣起因門六義 227
第一項《攝大乘論》種子六義 228
第二項 法藏緣起因門六義 229
第四節 法藏十玄門舊說及新說 233
第一項 智儼十玄門 234
第二項 法藏十玄門 236
第五節 法界圓融無礙內在結構說明 243
第七章 法藏心識與法界關係之詮釋 248
第一節 法藏對法界的定義:以《探玄記》為中心 248
第二節 瑜伽唯識學對心識與法界關係之看法:始教觀點 254
第三節 終教、頓教、圓教心識與法界之關係 257
第一項 終教心識與法界之關係 257
第二項 頓教心識與法界之關係 259
第三項 圓教心識與法界之關係 260
第四節 華嚴止觀立場之心識轉變 261
第一項 學者郭朝順之觀點 262
第二項 法藏對《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之觀點 268
第五節 圓教「唯一法界性起心」之圓融思想 274
第六節 法藏「真該妄末妄徹真源」之圓教中道思想 277
第八章 結論 282
第一節 前四章回顧 282
第二節 法藏對漢地傳統唯識學的態度 293
第三節 法藏對唯識學之創造性詮釋 298
第一項 法藏對唯識學之融攝:判教及心識說 298
第二項 法藏對唯識學之創新:法界緣起論 303
第三項 法藏心識與法界關係之詮釋 305
第四項 總結 306
參考文獻 309
一、佛教藏經 309
﹙一﹚佛經﹙依經號順序排列﹚ 309
﹙二﹚疏、論:華嚴宗著作類﹙依經號順序排列﹚ 309
﹙三﹚疏、論:法藏著作類﹙依經號順序排列﹚ 310
﹙四﹚疏、論:各學派相關著作﹙依經號順序排列﹚ 310
二、學者學術專著類﹙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序﹚ 312
三、碩博論文類﹙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316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317
五、網路資料 321
點閱次數397
建檔日期2020.02.04
更新日期2023.01.18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589435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