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大智度論》生死思想研究=A Study on the Thought of Life and Death in the 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
|
|
|
作者 |
釋顯順 (撰)=Teh Yuen Shiong (compose)
|
出版日期 | 2013 |
頁次 | 142 |
出版者 | 南華大學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eb.nhu.edu.tw/
|
出版地 | 嘉義縣, 臺灣 [Chia-i hsien, Taiwan]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碩士 |
校院名稱 | 南華大學 |
系所名稱 | 宗教學研究所 |
指導教授 | 黃國清、尤惠貞 |
畢業年度 | 102 |
關鍵詞 | 《大智度論》=The Treatise on the Great Perfection of Wisdom; 生死=life and death; 菩薩=Buddha; 聲聞=Sound; 六波羅蜜=Six Paramita; 菩薩十地=Ten Places of Bodhisattva |
摘要 | 《大智度論》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註釋書,由於《大智度論》是於佛教部派和大乘佛教分立競爭的時代所成立的產物,在文獻和義理上提供我們豐富的資源。《大智度論》涉及廣泛佛教知識,能展現初期大乘獨特的生死思想和承接原始佛教的生死理念。初期佛教的基本生命觀到初期大乘經典中所含攝的思想能推演《大智度論》生死思想的發展和源流,同時能展現出《大智度論》獨特的生死思想。 《大智度論》將生死世間的修行成果分爲四乘 ,即三乘並人天乘為四,但《大智度論》認爲人天乘是不能出離生死,所以還是要導向聲聞解脫道或菩薩道才能解脫生死。人天乘認爲世間有苦有樂 ,故避苦著樂,意欲生於人天受福樂報 ;聲聞二乘認爲世間是純苦無樂,究竟的苦本就是生命本身,所以厭離世間,一心求解脫,其修行實踐是觀緣起生滅法來止息對法的追求,以證入出離三界生死的涅槃解脫 ;菩薩是悲憫衆生 ,發菩提誓願 ,慈悲救度一切衆生出離生死苦海,是修學無上佛道的行者。菩薩證見諸法實相,所以視世間是空幻不實,菩薩借此假有世間為實踐菩薩修行的場域,以修證圓滿成佛的菩提資糧。 菩薩積極於生死世間行六度波羅蜜,以此自利利他的菩薩事業來成就菩薩的實踐與果證,菩薩是觀照不生不滅之空理,以此來超越生死輪迴和涅槃。《大智度論》中獨特的融攝三乘的菩薩共十地修證,以及超越二乘獨被菩薩的不共十地修證,説明了《大智度論》承認融攝聲聞二乘的解脫道,但又期許更深廣的菩薩實踐道。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3 一、有關《大智度論》的文獻與思想研究 4 二、有關佛教生死思想的研究成果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5 一、文獻學方法 15 二、思想研究方法 17 第四節 論文架構與概要 18
第二章《大智度論》生死思想的淵源 20 第一節 初期佛教的生死 20 一、佛教對苦的觀照及其解脫之道 21 二、業與輪迴 27 三、十二緣起 33 第二節 本生菩薩思想的生死觀 38 一、《阿含經》的本生菩薩思想 39 二、《本生經》的菩薩思想 49 第三節 初期大乘經典的生死觀 57 一、《般若經》的生死觀 57 二、《華嚴經‧十地品》的生死觀 60 三、《無量壽經》的生死觀 63 四、《妙法蓮華經》 的生死觀 66 五、《維摩詰所說經》的生死觀 69
第三章《大智度論》的生死觀照 72 第一節 人天與二乘的生死觀與實踐方法 72 一、人天乘的生死觀與實踐方法 72 二、聲聞二乘的生死觀與修證成就 79 三、《大智度論》對二乘生死觀的批判 88 第二節 大乘菩薩的生死觀 92
第四章 大乘菩薩的實踐方法與修道成果 100 第一節 大乘菩薩的實踐方法 101 一、布施波羅蜜 101 二、尸羅(戒)波羅蜜 104 三、羼提波羅蜜(忍辱) 106 四、精進波羅蜜 108 五、禪波羅蜜 109 六、般若波羅蜜 111 第二節、大乘菩薩的修道成果 114 一、菩薩共十地 115 二、菩薩不共十地 117
第五章 結論 130 一、人天乘130 二、聲聞二乘131 三、普薩乘132 參考書目 136 |
點閱次數 | 326 |
建檔日期 | 2021.10.28 |
更新日期 | 2023.01.09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