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解深密經》的真理觀=The Theory of Truth in the Saṃdhinirmocana-sūtra
作者 包蕾 (撰)
出版日期2017
頁次348
出版者國立臺灣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ntu.edu.tw/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蔡耀明、李賢中
畢業年度105
關鍵詞真理=truth; 勝義諦=paramartha-satya; 三相=three characteristics; 三無自性性=three types of lack of own-being (tri niḥsvabhāvatā); 唯識=cognition-only (vijñaptimātra)
摘要本論文所處理的主要議題是《解深密經》的真理觀,此立足於兩方面之探討:一是將「真理」問題的討論,作為貫穿於整個《解深密經》的核心內容和主要脈絡,重新來理解此經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結構,此點有別於前人偏重從「唯識學」義理方面,如「三相」、「三無自性性」、「阿賴耶識」、「唯識」等問題的探討中去理解《解深密經》;二是基於《解深密經》所具有之過渡性特點,兼具經典與論典的組織結構,主要思想既受《般若經》的影響同時又被「唯識學派」作為基本經典不斷重新詮釋,來比照分析《解深密經》與《般若》經典及其他唯識學典籍在處理「真理」議題之異同,並由此重新審視「唯識學派」與「中觀學派」的相關爭議。
本文除緒論和結論外,共分為五個章節。論文第一章是有關真理問題的探究,此一章為論文進入主題討論的前置性說明與準備工作。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簡要概述西方哲學中有關真理問題的討論,包括基本概念的釐清、邏輯理路的推演、問題的反思、以及與本論文之關聯;第二節佛教真理觀的討論,從兩個方面予以簡要說明,一是「四諦」說,以阿含經典為代表,二是「二諦」說,以龍樹的《中論》為代表,由此彰顯佛教在處理真理問題時自身之特色;第三節「唯識學派」真理觀的討論,主要包括《瑜伽師地論•菩薩地》中對「真實義」的探討以及《辨中邊論•真實義品》中如何藉由「三相」說明多種真實。
論文第二章是《解深密經》中與真實相關概念之討論,是為基本概念的釐清與理路的貫通。共分為五節:第一至四節分別對應「勝義諦」、「空」、「真如」、「圓成實」四個語詞,說明其基本含義、在其他唯識學典籍中的使用及意涵、《解深密經》中如何說明及所具特色,第五節討論此四者之關係及如何貫通。
論文第三章是對〈勝義諦相品〉的解讀,此關聯於諸經主旨之一貫,由「勝義諦」所帶出的經由「止觀」和「波羅蜜多修行」達成解脫覺悟之通路,立足於「諸法」與「法性」間關係的討論。共分為五節:第一至四節分別對應「勝義諦」之「離言、無二相」、「超過尋思所行相」、「超過諸法一異性相」、「遍一切一味相」, 第五節討論此四者之關係及如何貫通。
論文第四章處理《解深密經》「三法相」系統中的真理觀,此關聯於本經作為「了義經」所打開的第一個通路。共分為三節:第一節分析「三相」和「三無自性性」之基本內涵,以及與之相關的「真實」議題,包括「增益執」與「損減執」、「勝義有」與「世俗有」、「存有論」與「認識論」;第二節分析《解深密經》如何討論「四諦」、「二諦」,以及「四諦」、「二諦」、「三相」間的差別與聯繫,並由此帶出「三時教」、「了義與不了義」、「一乘」的討論。
論文第五章處理《解深密經》「識」的體系中的真理觀,此關聯於本經作為「了義經」所打開的第二個通路。共分為四節:第一節討論〈心意識相品〉中「識」的功用、名稱、運轉模式及「如實不見」諸「心相」的論述方式所表達的真理意涵;第二節分析<分別瑜伽品>中「唯識」相關文本及有關真實性的討論;第三節分析「盡所有性」和「如所有性」中所涉及到的與真實相關議題。

The subject of this paper is the theory of truth in the Saṃdhinirmocana-sūtra.
The concept is based on two aspects of discussions: First is regarding the theory of truth as core content and main thread through Saṃdhinirmocana-sūtra, to reconsider its basic ideas and structure. This concept is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researches which mainly focus on solving issues in sūtra from perspectives of “three characteristics” (trīṇi lakṣaṇāni), “three types of lack of own-being” (tri niḥsvabhāvatā), and “cognition-only” (vijñaptimātra) in Mind-only School.
Second is since Saṃdhinirmocana-sūtra has the features of both sūtra and Māṛkās, while its main concept is influenced by Prajñāpāramitā-sūtra, especially the theories of emptiness and ultimate truth, and also developed continuously by Yogācāra School or Mind-only School as a scriptural source, this sūtra therefore has a characteristic of transition. Thus by discussing “the truth”, the common theme of Buddhism, within Saṃdhinirmocana-sūtra, dispute between Mind-only School and Mādhyamika School could be re-examined.
In addition to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itial discussion of the theory of truth, which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is paper. There are three parts in the first chapter: first of all, it is a brief overview of Western philosophy''s discussion of truth, “what is truth”, “how could we know the truth”, “how many theories of truth are there”, “what is the problem of them”, and so on. Second, the theory of truth in the Buddhism is expounded from both the theory of “four noble truths” (catvāri ārya-satya) and the theory of “two truths” (dvi satya), by using the text of Āgama, Abhidharma Mahāvibhāṣā Śāstra, and Mūlamadhyamakakārikā. Third, the theory of truth in the Yogācāra School is expounded from both the theory in the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 and the theory of Madhyânta-vibhāga.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discussion of concepts about the truth in Saṃdhinirmocana-sūtra. Four concepts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ultimate truth” (paramārtha-satya), “emptiness” (śūnyatā), “suchness” (tathatā), and “the thoroughly established” (pariniṣpanna). Each of the four concepts is demonstrated in three aspects: “the meaning of the concept”,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when used in context of Mind-only School”,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when used in Saṃdhinirmocana-sūtra”. At last, the relationship of these concepts is discussed.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discussion of the characters of ultimate truth. In this chapter, an interpretation is illustrated to help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the second chapter of Saṃdhinirmocana-sūtra. There are four parts in
目次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ⅲ
緒論 1
一、研究課題與研究動機 1
二、研究所依據之文獻 4
(一)《解深密經》文獻整理 4
(二)《解深密經》主要思想與結構 13
三、研究綜述、問題之引出與研究方法 16
(一)研究綜述 16
(二)問題之引出與研究方法 23
四、論文主要結構與內容 25
(一)論文行文所依據之結構 25
(二)論文的主要章節和內容 28
第一章 真理問題之探究 31
第一節 西方哲學有關「真理」之討論 32
第二節 佛教「諦」的思想 41
一、四諦 41
二、二諦 49
第三節 瑜伽學派典籍所討論之真實 62
一、《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 62
二、《辯中邊論》所討論之「真實」 76
第二章 《解深密經》與「真實」相關之概念 88
第一節 《解深密經》的「勝義諦」 90
第二節 《解深密經》的「空性」 100
第三節 《解深密經》的「真如」 120
第四節 《解深密經》的「圓成實相」 136
第五節 小結 141
第三章《解深密經》的「勝義諦相」 143
第一節「勝義諦」離言、無二相 145
一、「一切法無二」 145
二、「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非無為非有為」 149
三、「非無事而有所說」 155
第二節「勝義諦」超過尋思所行相 158
一、境與智 158
二、「勝義諦超過一切尋思所行相」的五點原因 171
第三節「勝義諦」超過諸法一異性相 182
一、「約三五過,破一異執」 183
二、「約凈、共相,破一異執」 191
三、「約行無別及無我等,破一異執」 193
四、基於譬喻的說明 196
第四節「勝義諦」遍一切一味相 199
一、依「清淨所緣」說遍一切一味 200
二、依「真如勝義法無我性」說遍一切一味 202
三、依「非因生、非有為」說遍一切一味 204
四、有關「虛空」的譬喻 207
第五節 小結 209
第四章「三法相」系統中的真理問題 211
第一節 「三相」與「三無自性性」 213
一、可供參考之經文 213
二、對上述文本之分析 218
三、相關「真理」議題之討論 233
第二節「四諦」、「二諦」與「三相」之關係 244
一、《解深密經》如何討論「四諦」 244
二、《解深密經》如何討論「二諦」 247
三、如何處理「四諦」、「二諦」、「三相」間的關係 250
第三節 小結 270
第五章 「識」的體系下的真理觀 272
第一節 <心意識相品>中的「識」 274
一、〈心意識相品〉的主要結構及內容 274
二、〈心意識相品〉與「識」相關之討論 276
三、本品與真理相關問題之探討 283
第二節 <分別瑜伽品>中討論的「唯識」 288
一、三摩地所行影像唯是識 288
二、通達唯是識是「心一境..性」 297
三、散見於其他段落的「唯識」經文 302
四、「真實」相關議題之討論 305
第三節 <分別瑜伽品>中的「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 308
一、「盡所有性」和「如所有性」308
二、 《解深密經》中的「四種道理」325
第四節 小結 335
結論 337
參考書目 340
DOI10.6342/NTU201703602
點閱次數955
建檔日期2021.11.01
更新日期2023.01.16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26767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