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當代泰國佛教頭陀行弘化的理論與實踐──以法身寺之「法勝頭陀行」為例=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Propagation of Dhutaṅga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Thai Buddhism-A Case Study on “Dhammachai Dhutaṅga” Organized by Wat Phra Dhammakāya
作者 釋善德 (著)
出版日期2017
頁次1 - 150
出版者法鼓文理學院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dila.edu.tw/
出版地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法鼓文理學院
系所名稱佛教學系
指導教授楊郁文
畢業年度105
關鍵詞法勝頭陀行=Dhammachai Dhutaṅ; 頭陀行=Dhutaṅ; 泰國佛教=Buddhism in Thailand; 法身寺=Dhammakā ya Temple; 短期出家=Temporary Ordination
摘要本文以2012年至2015年法身寺舉辦的「法勝頭陀行」活動為研究對象,比對《增支部》、《中部》、《清淨道論》及《增一阿含經》、《中阿含經》等經論記載,記錄法身寺「法勝頭陀行」的具體活動內容,進而檢討此活動對當代泰國佛教的影響與展望。
第一章,說明研究起源與動機、研究範圍及目的、前人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與步驟,以及提出本論文的問題意識,如:探討此活動對泰國社會有何影響及如何以經證來解釋活動的各種議題。
第二章,探討頭陀支的定義、起源與經典考察,從南傳巴利經典如《律藏》、《中部》、《小部》及《清淨道論》與北傳漢譯阿含經如《增一阿含經》、《中阿含經》考察頭陀支,總結列出巴利文獻及阿含經典「頭陀支」的考察總表。
第三章,簡要介紹泰國頭陀行的歷史與現況、泰國佛教及頭陀行所面臨危機,探討議題有(一)社會迅速都市化,森林變成保護區,(二)社會道德沒落的問題,(三)僧人培訓與弘法的方式,(四)佛法教育與實踐不足,(五)多數媒體缺少佛法知識與實踐,並態度消極,(六)恐怖分子對佛教的影響;以及法身寺之歷史背景及對所面臨危機提出的解決方案,讓讀者更了解泰國佛教社會、社會對頭陀行的認知、關連、影響與互動。
第四章,文本介紹法身寺「法勝頭陀行」活動之起源及舉辦情況,包括活動宗旨、活動名稱之涵義、遊行的路線、頭陀支的受持、各部門的協調統合,以及歷次活動紀錄與說明。
第五章,討論「法勝頭陀行」與社會參與者的不同觀點與詮釋,再考察「法勝頭陀行」對當代泰國佛教的影響及展望。探討「法勝頭陀行」的議論、經證與實踐包括:(一)頭陀行者之頭陀、及僧人之修行義務,(二)團體頭陀僧走入社會、社區或森林,(三)以花瓣布施迎接僧團的傳統,(四)恢復迎僧洗足的佛教傳統,(五)啟蒙降魔比丘──帕蒙坤貼牟尼導師聖地之修行路線,(六)頭陀行活動對實踐清潔環保的責任,(七)活動配合社會各部門團體合作與互助,(八)新聞媒體對公眾報導應該有的責任與態度。
第六章,總結,由研究發現,根據原始經典考察,法身寺舉辦的「法勝頭陀行」活動守持的「一座食支」(ekāsanikaṅga)及「隨處住支」(yathāsanthatikaṅga)符合頭陀傳統的經典論述,可接引廣大社會大眾的參與;至於管理執行方式則可以精益求精。根據田野調查統計,贊成每年舉辦「法勝頭陀行」者,佔統計人數之89.88%,表示活動成功受到大多數人的歡迎,若能針對少數人的負面評價,調整執行方式,相信頭陀行可再度發揚於當代泰國佛教社會。

The thesis examines the “Dhammachai Dhutaṅga” activities held by Dhammakāya Temple from 2012 to 2015. With reference from and comparison amongst the “Aṇguttara-nikāya”, “Majjhima-nikāya”, “Visuddhimagga”, “Ekottara Āgama” “Madhyama Āgama”, other suttas and commentaries, the thesis aims to provide an in-depth record of the “Dhammachai Dhutaṅga” activities, and subsequently review the impact and prospect of these activities on Thai Buddhism.
The first chapter provides the origins and motivations behind the research, the scope and purpose of the study,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as well a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issues underlying the subject matter. For example: the impact of these activities on Thai society, and the use of evidence to explain the various issues pertaining to the event.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the origin and the suttas studies of Dhutaṅga, from Pāli Theravada scriptures “Vinaya”, “Majjhima-nikāya” “Khuddaka-nikāya” and “Visuddhimagga”, as well as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Āgama, such as “Ekottara Āgama”, “Madhyama Āgama”. The chapter also provides a summary of the thirteen Dhutaṅga practices in each sutta.
The third chapter provides a brief history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hutaṅga in Thailand, as well as the crisis that Buddhism and Dhutaṅga have been facing in Thailand. The topics of discussion include: (a) the rapid urbanization of socie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forests into nature reserves, (b) the decline of morality in society, (c) the methods of training and practice for the monks, (d) inadequate Buddhist education and practices, (5) inadequate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f Buddhism within mass media, and the negative attitude exemplified, (6) the impact of terrorists on Buddhism. The chapter also delves into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Dhammakāya temple and the solutions that the temple has implemented to address the crisis, allowing reader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towards the Thai Buddhist society. The chapter wishes to demonstrate how Thai people recognize, relate to, are influenced by, or interact with Dhutaṅga.
The fourth chapter introduces the origin of “Dhammachai Dhutaṅga” activities organized by Dhammakāya Temple, including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event title, the route of the journey, the observing of Dhutaṅga,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and an archive of past activities.
The fifth chapter examines the different view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Dhammachai Dhutaṅga” by the participant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and prospects of “Dhammachai Dhutaṅga” on contemporary Buddhism in Thailand. The textual evidence and the practice of“Dhammachai Dhutaṅga” includes: (a) The Dhutaṅga practices of participating monks, and their basic obligations to the monastic practice, (b) the Dhutaṅga monks walking into society, the community or the forest, (c) the restoration of the Buddhist t
目次摘要 I
ABSTRACT III
誌謝 V
目錄 VI
表目錄 X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一、研究緣起與動機 1
二、研究範圍及目的 2
三、前人研究成果 3
四、研究方法與步驟 5
第二章 頭陀支的定義、起源與經典考察 7
一、頭陀支(DHUTAṄGA)的定義 7
二、頭陀行的起源 8
三、從南傳巴利經典與北傳漢譯阿含經考察頭陀支 12
(一)從南傳巴利經典考察頭陀支 12
1. 從《律藏》中考察頭陀支 12
2. 從《中部》中考察頭陀支 15
3. 從《小部》中考察頭陀支 18
4. 從《清淨道論》中頭考察陀支 19
(二)從北傳漢譯阿含經考察頭陀支 22
1. 從《增一阿含經》考察頭陀支 22
2. 從《中阿含經》考察頭陀支 24
第三章 泰國佛教及頭陀行的歷史與現況 27
一、泰國頭陀行的歷史發展 27
二、泰國佛教及頭陀行所面臨危機 31
(一)社會迅速都市化,森林變成保護區 31
(二)社會道德沒落的問題 34
(三)僧人培訓與弘法的方式 36
(四)佛法教育與實踐不足 40
(五)多數媒體缺少佛法知識與實踐,並態度消極 41
(六)恐怖分子對佛教的影響 41
三、法身寺之背景及對所面臨危機提出的解決方案 43
(一)法身寺之歷史背景說明 43
(二)法身寺對所面臨危機提出的解決方案 46
第四章 法身寺「法勝頭陀行」活動之起源及舉辦情況 54
一、法身寺「法勝頭陀行」之起緣 54
二、法勝頭陀行活動籌劃 56
(一)法勝頭陀行之宗旨 56
(二)活動名稱之涵義 56
(三)「法勝頭陀行」之遊行路線 57
1. 資訊和通訊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採用於宣傳、集會討論、路線設計與歷史回顧。 58
2. 透過Google地圖進行規劃遊行路線、指定地標、停留及就寢的地點等重 58
(四)頭陀支的受持 59
(五)活動負責部門與協助部門 59
三、法勝頭陀行歷次活動舉辦 60
2012年:通向導師聖地之路──法勝頭陀行(第一年) 60
2013年:通向導師聖地之路──法勝頭陀行(第二年) 61
2014年:通向導師聖地之路──法勝頭陀行(第三年) 61
2015年:通向導師聖地之路──法勝頭陀行(第四年) 61
第五章 「法勝頭陀行」與社會參與的不同議論、觀點與詮釋 63
一、探討「法勝頭陀行」的議論、經證與實踐 63
(一)頭陀行者之頭陀、及僧人之修行義務 63
1. 法勝頭陀行者頭陀支之守持 63
2. 修行於遊行中 66
3. 對四資具的省思 69
(二)團體頭陀僧走入社會、社區或森林 71
(三)以花瓣布施迎接僧團的傳統 72
(四)恢復迎僧洗足的佛教傳統 75
(五)啟蒙降魔比丘──帕蒙坤貼牟尼導師聖地之修行路線 77
(六)頭陀行活動對實踐清潔環保的責任 81
1. 清潔頭陀行路線 83
2. 環保科技之應用 84
(七)活動配合社會各部門團體合作與互助 85
(八)新聞媒體對公眾報導應該有的責任與態度 88
二、「法勝頭陀行」對當代泰國佛教的影響及展望 90
(一)「法勝頭陀行」對當代泰國佛教影響 90
1. 復興社會道德 90
2. 培養正僧和社會善人 90
3. 續佛慧命 91
4. 有助於全世界佛教徒的團結 91
5. 法勝頭陀行之研究計劃 92
(二)「法勝頭陀行」對當代泰國佛教展望 93
第六章 結論 94
參考文獻 95
一、佛教藏經或原典文獻 95
(一)巴利原典﹝P.T.S.﹞ 95
(二)泰文佛典 95
(三)巴利漢譯﹝NAN.﹞ 95
(四)巴利英譯 95
二、中日文專書、論文或網路資源等 96
三、西文專書、論文或網路資源等 99
四、泰文專書、論文或網路資源等 99
(二)泰文文獻 100
五、工具書 101
(一)中文文獻 101
(二)英文文獻 101
(三)泰文文獻 101
六、網路資料 102
附錄一 103
附錄二 105
點閱次數408
建檔日期2022.06.17
更新日期2023.01.07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43130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