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解脫道論》與《清淨道論》中「死隨念」之比較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f Maraṇānussati in The Vimutti-magga and The Visuddhi-magga
作者 鄭添藝 (著)=Zheng, Tian-Yi (au.)
出版日期2021
頁次124
出版者國立中山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nsysu.edu.tw/
出版地高雄市, 臺灣 [Kaohsiung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越建東
畢業年度109
關鍵詞《解脫道論》=Vimuttimagga; 《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 死隨念=maraṇānussati; 優婆底沙=Upatissa; 覺音=Buddhaghoṣa
摘要本文主旨以優婆底沙《解脫道論》及覺音《清淨道論》中,有關「死隨念」之修行理論與方法次第進行比較研究。研究者首先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概念釐清:一是佛教中「死」的概念;二是佛教中「隨念」的概念;三是結合出「死隨念」的概念在佛教典籍中的呈現。其中論述佛教中「死」的部分,使用佛學文本摘取、巴利詞彙解讀以及原典呈現的研究方法進行闡述。在佛教中「隨念」的部分,闡述論文標題使用「死隨念」而非「念死」的原因。後分析「死隨念」於《南傳大藏經》、漢傳《大智度論》、藏傳《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的呈現,並闡述「四護衛禪」中的「死隨念」內容。
《解脫道論》與《清淨道論》中的「死隨念」方法雖然接近,但在細節上有較多差別。兩論的「死隨念」均有兩種類別,即「念他人之死」與「念自己之死」。其中兩論「念他人之死」分為兩項方法,一為正確方法之如理作意,二為錯誤方法非如理作意。兩論「念自己之死」均有八項方法,研究者將對兩論方法進行完整的對比分析。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mak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ractic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maraṇānussati” in Upatissa’s Vimutti-magga and Buddhaghoṣa’s Visuddhi-magga. First, the researcher clarifies the concept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e concept of “death” in Buddhism; the concept of “anusati” in Buddhism; and concept analysis combining how “maraṇānussati” is presented in Buddhist classics. The part of “death” in Buddhism is discussed withthe methods of Buddhist text extraction, Pali word interpretation, and original scriptures presentation. In the part of “anussati” in Buddhism, the reason why the title uses “maraṇānussati” instead of “maraṇassati” is stated. The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ation of “maraṇānussati” in the Tipiṭaka, the 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and the Lamrim Chenmo, as well as expounds the content of “maraṇānussati” in “Caturārakkhā Bhāvanā”.
Although the method of “maraṇānussati” in Vimutti-magga is similar to that in Visuddhi-magga,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details. There are two types of “maraṇānussati” in both theories, namely “pay attention to the death of others” and “pay attention to one''s own death”. There are two ways of thinking about the death of others: one is the right way (yoniso) and the other is the wrong way (ayoniso). There are eight methods in each of the two theories, of which the researcher will conduct a complete comparative analysis.
目次論文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一、《解脫道論》的文獻回顧 4
二、《清淨道論》的原典與相關研究概介 10
三、《清淨道論》與《解脫道論》之關係與研究 20
四、學者對兩論外「死隨念」的研究 2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大要 26
一、研究方法 26
二、章節大要 27
第二章 佛教中的「死」與「隨念」之釋義 29
第一節 佛教中「死」之概念 29
一、佛教聖典中對死亡的開示 30
二、佛教中的臨死與往生 37
第二節 巴利語中「死」之釋義 41
一、各巴利詞典中有關死亡的詞彙 41
二、巴利maraṇa / cavati / kālakiriyā三詞在巴利三藏中的呈現 45
第三節 《清淨道論》中的maraṇānussati 50
第三章 佛教中「死隨念」之用例 53
第一節 佛教各主流傳統中的「死隨念」 53
一、巴利三藏中的「死隨念」 53
二、巴利三藏之外的「死隨念」 55
第二節 四護衛禪中的「死隨念」 63
第四章 《解脫道論》與《清淨道論》中「死隨念」之比較研究 71
第一節 兩論「死隨念」之理論基礎比較 74
一、「死隨念」概念之對比 74
二、「對於死之種類的判定」之對比 78
第二節 兩論「死隨念」之修行方法比較 82
一、「念他人之死法」之修行方法比較 82
二、「念自己之死法」之修行方法比較 89
第三節 兩論「死隨念」之修行功德比較 95
第四節 兩論中其他篇章有關「死隨念」的文本之比較 98
結論 101
第一節 本論文研究成果與發現 101
第二節 未來展望 105
參考文獻 107
點閱次數531
建檔日期2022.09.19
更新日期2023.01.09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49137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