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陳那(Dignāga)唯識思想在《成唯識論》中的發展之研究 ——— 以二分自證知(svasaṃvitti)為中心 ———=The Study of Dignāga’s Vijñaptimātra Thought Developed in Cheng Wei Shi Lun --- Centering on Dual Appearance ’s Self-cognition(svasaṃvitti)---
作者 陳宗元 =Chen, Tsung-yuan
出版日期2021
頁次298
出版者法鼓文理學院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dila.edu.tw/
出版地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法鼓文理學院
系所名稱佛教學系
指導教授蔡伯郎
畢業年度109
關鍵詞自證知=selfcognition ( svasaṃvitti ); 三分說=three appearance; 二分依他起=dual appearance; 不離識說=inseparable consciousness; 相見別種; 佛說法論=Buddha has a saying
摘要陳那是唯識學者,比如在他的《觀所縁縁論》中,提出與世親同樣的唯識立場,即「唯識無境」的觀點。但在《集量論》中,卻不提阿賴耶識或「識體」等重要唯識說法,反而提出了自證知(svasaṃvitti)的概念。如此,是否正如宇井伯壽所說的陳那提出了「唯識新說」?若是的話,那到底他的唯識說的特色為何呢?凡此種種是本論文欲研究的重點之一。
而在本論文的研究顯示,以集量論中所提出的,所謂唯識說的命題:「於(具有)兩種顯現(的知)上的自證就是果」(tasyobhayābhāsasya yat svasaṃvedanaṃ tat phalam);以及「三者非別體」 (trayaṃ nātah pṛthak kṛtam)的所謂三分說來看,透過與世親所代表的主流唯識說的比較顯示,此二分的自證知(三分說)就是陳那唯識學的特色與主要內容。 此中的二分,在《觀所縁縁論》中,陳那是以所緣緣的理論來解釋,而它具有所謂「不離識」的重要概念,此影響了護法的四分說、二分依他起說的形成。此外,「三分不異」說到了護法時代,就形成四分說與一分說的對立。也就是對於勝義諦的自證知是否具有二分,在看法上的分歧。護法則以佛智中也具有勝義諦的二分說為根據,主張相見二分無論如何都必須是依他起性,並以此來批判同派内的安慧一分說,堅持所謂的有相唯識說的立場。同時對清辯出世無分別智也不具有所緣,不帶有相見二分的說法,護法則以無分別智實證真如時,與真如一體的所謂「智如平等」的概念來加以反駁。護法再以此不離識說,開展出識内相分也可成為真實佛之實性境的理論,並且以佛具有無漏十八界為理論根據,而提出了大格局的佛之境界說。
本論文的結論是,陳那的所謂二分自證知的唯識思想,由《成唯識論述記》的「相見別種」的本質相分所開展出的「佛說法論」來看,可以理解它確實地被護法、窺基等開展成一個新的領域,若以唯識的限制來說當屬不易。如此的發展,終於讓唯識走出「唯心」論或「獨我論」的印象,在宗教實證上有一個重要的地位。故從這些發展來看,陳那的唯識思想與他的因明學一樣,都是創時代的先鋒,也可以說他在歷史上都是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的。

Dignāga is a scholar of vijñapti-mātra, but he does not mention important idealism such as ālaya-vijñānaṃ knowledge. Instead, it mentioned the concept of svasaṃvitti . So, does Dignāga put forward the "new theory of vijñapti-mātra "? This is one of the key points of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so-called the new idea of vijñapti-mātra which was claimed with "the three are not others" (trayaṃ nātah pṛthak kṛtam).Then In this three appearance, has the important concept of "inseparable consciousness". It becomes very important ,because when it comes to the era of Dharmapāla , the opposition between the theory of four appearance and the theory of one appearance is formed. Dharmapāla advocates that the dual appearance must be based on him anyway, then criticize Sthiramati 's statement in the one appearance , and adheres to mainstream status of the so-called " sākāra-vi-jñāna-vāda .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Dignāga 's so-called dual appearance ’s self-cognition(svasaṃvitti)can be understo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 Buddha has a saying ", which is indeed developed into a new field by Dharmapāla , peeping foundation and so on. Such a development finally makes the thought of vijñapti-mātra get rid of the impression of "idealism" or "solipsism",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ligious positivism. Therefore, from these developments, Dignāga's vijñapti-mātra thought, like his hetu-vidyā, is the pioneer of creating the times. It can also be said that he has a certain influence in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
目次導論 1
A. 研究動機 1
B. 文獻回顧 2
C. 研究目的與範圍 4
D. 問題意識 5
E. 研究方法 6
F. 研究步驟 6
G. 論文架構與章節安排 8
H. 陳那的二分自證知 12
1. 陳那《集量論》(Pramāṇasamuccaya)中自證知(svasaṃvitti)所形成的唯識思想 12
2. 護法對於陳那唯識思想的繼承 ―理世俗諦的唯識說 18
3. 清辯對於陳那自證知的批判 23
4. 陳那的自證知在勝義諦上的發展―能現能生的大圓鏡智23
5. 二分自證知究極性的開展 ― 「親因緣式」的佛說法論 24
第一章 陳那的唯識思想 27
1.1與世親唯識思想的相違 27
1.1.1 「唯識無境」與「三分不異」說的不同 27
1.1.2 妄識與自證現量的不同 29
1.1.3 三性入無相論與三性對治論 34
1.1.3.1三性是般若空對治的手段 36
1.1.3.2般若三性的對治方式 ― 即與離 38
1.1.3.2.1三性的「總」說 38
1.1.3.2.2三性的別說 — 對治論 38
1.1.3.2.3 陳那般若三性說的特性 39
1.1.3.2.4 由禪宗來看「即與離」 43
1.1.3.3陳那的三性對治說與世親入無相說之比較 27
1.1.3.4依他起性與遍計所執性差異性的解釋 45
1.1.3.5陳那悟入依他起性的「見邊」說 49
1.1.3.6圓成實性的四清淨說 53
1.1.4 勝義諦唯識論與世俗諦唯識論立場的相異 57
1.2 陳那唯識思想的成立 ― 二分自證知 58
1.2.1 三分說或一分說 ― 不離識的概念 58
1.2.2 相生相成的關係所形成的三分說 60
1.2.2.1非因果式所緣能緣的關係 62
1.2.2.2所謂「帶彼相起」的相待而生―圓鏡式的認識理論 69
1.2.3依量論而形成的世俗諦新唯識說 71
1.2.3.1由經量部的知覺理論「量果=量」說來的發展 71
1.2.3.2陳那唯識的定義 ―「現量除分別」 73
1.2.4依實證主義所形成的勝義諦唯識說―瑜伽現量 80
第二章 二分自證知在《成唯識論》中的繼承與轉變 86
2.1 護法的繼承與發展 86
2.1.1 陳那所緣緣説的發展 — 親疎所緣的理論 86
2.1.2 「色功能」説的發展 —八識規模的種子理論 92
2.1.3二分自證知理世俗諦四分説的展開 94
2.1.4 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平等視的「大乘真俗妙理」 104
2.2 「述記」中的二分依他起性 — 「大乘緣起正理」 111
2.2.1 安慧一分説的批判 111
2.2.2 「八識非皆妄」説 — 陳那「現量除分別」説的影響 117
2.2.3 二相性識體説的論爭 120
2.2.3.1二分識體說上對於轉依認識上的相違 120
2.2.3.1.1解脱位上阿頼耶識識體的統一性 122
2.2.3.1.2轉阿頼耶識成智 ― 由識向智的轉換 123
2.2.3.1.3二分依他起與真如的關係 124
2.2.3.1.4金土藏比喩中的相見二分 125
2.2.3.2對於佛智二分存在型態的論爭 127
第三章 在《成唯識論》中清辯對於自證知的批判 132
3.1清辯對於二分自證知能顯性的批判 132
3.2清辯對於無分別智的所緣說的批判 136
3.2.1 對於「以真如為所緣」的無分別智說的否定 136
3.2.2 對於出世無分別智護法與清辯的相異 138
3.2.2.1護法的有為無漏智 138
3.2.2.2護法對於無分別智的所緣「帶如相起」說 141
3.2.2.3玄奘的「挾帶」說 142
3.2.2.4實證無分別智的方法 143
3.2.2.5兩者在實證無分別智的過程相異處 146
3.3 小結 — 對於般若理解上的相異 150
第四章 護法將自證知在佛智上的發展 152
4.1大圓鏡智的新觀念 152
4.2 報身佛論 153
4.3救濟之道 — 護法的「相見別種」二分真實性說 160
4.4 小結 — 護法大圓鏡智新思想的成立 163
第五章 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中二分的開展 —親因緣式的「佛說法論」165
5.1佛説法家與佛不説法家的論爭 165
5.1.1如來識上的無漏文義之相 165
5.1.2在佛果中的無漏十八界 170
5.1.3依相見別種主張佛説法論 174
5.1.4依相見別種説所形成的「不離識」說 177
5.2「相見別種説」之佛說法論與他宗的對話 179
5.2.1由法藏來看「相見別種説」的佛說法論 179
5.2.2窺基以唯識理論所建立的佛身觀---隨眾生心所見不同180
5.2.3親因緣之「佛說法論」與「他力念佛」說182
5.2.4由法藏的佛說法論來看「他力念佛」說186
5.3 相分的新見解 — 他受用身的本質相分 … p.188
5.4 親因緣式的「佛說法論」—— 能生的大圓鏡智189
5.5小結 — 對於佛的「說法」在見解上的相異194
第六章 結論 197
【參考文獻】 200
【附錄】 西藏譯《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釋論》211
點閱次數471
建檔日期2022.09.28
更新日期2023.01.07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50076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