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心經》禪解融合甲骨文創作之論述=Illustrat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Heart Sutra” merges with Oracle Bone Script in Creating |
|
|
|
作者 |
張靜稚 (著)=Chang, Chin-chih (au.)
|
出版日期 | 2023.06.02 |
頁次 | 125 |
出版者 | 華梵大學佛教藝術學系碩士班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hfu.edu.tw/zh_tw/main01_1_13?fbclid=IwAR3sw5v_PnT_qj0U3h43Io_BYjX0jyeVKV1BfRLwMH72mJSCsHEl79mH5Rk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碩士 |
校院名稱 | 華梵大學 |
系所名稱 | 佛教藝術學系碩士班 |
指導教授 | 熊宜敬=Hsiung, Yi-Ching |
畢業年度 | 111 |
關鍵詞 | 《心經》; 禪解=Meditation; 甲骨文=Oracle bone script; 多媒材=Multimedia materials |
摘要 | 經濟繁榮的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在追求物慾的過程中,失去自己的本心;除了沉迷於眼前聲光刺激、物質享受等虛有的滿足外,人生似乎充滿著更多的迷惑。有鑑於此,筆者選擇了以平日唸誦、抄寫《心經》所產生,「空」、「無自性」的心得感受,結合對「甲骨文」特性的喜愛,將它運用於藝術創作中,作為心中所思、所想與學習心得的發想。 《心經》是佛教的核心典籍,開啟了佛法人生觀、宇宙觀與實踐之道;在中華文化史與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祂的文字含意艱深,必須透過心靈直觀才能領悟,需要用生命去感受與覺知。《心經》不只是一種理論學說,更是實修的寶典,必須透由實踐,才能證達滅道,超脫苦集。想解脫無明煩惱,獲得清淨自在,「四聖諦」指引出生活的方向與目標。說明了宇宙世間的人生關係,人生居住的宇宙稱為世間,世間是由「苦集」所攝,通往出世間的法界,則要證達「滅道」。證達則要從日常生活中去體會、實修、實踐「八正道」。 「甲骨文」是先民生活紀錄的圖象,字形臨摹實物,簡單可愛,生動活潑且帶有趣味性。其書寫的線條,又具備書法藝術的美感要素,是筆者喜愛的書體之一。筆者選擇以《心經》禪解為文本思想引導,藉以開展主題性的甲骨文創作研究,希望透過「甲骨文」的創作,傳達《心經》的思想與實踐,回歸純真、樸實、寧靜的生活,讓生活達到清心、清淨、自在的真正意涵。為此所創作的二十件作品,除公開展出以饗同好外,並於本文第四章第三節中詳為解析。 本論文主體內容包括以下五個部分:第一章是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及名詞解釋。第二章《心經》之經名與全文架構、《心經》禪解要義、《心經》書法著作賞析。第三章是甲骨文起源、甲骨文構件、甲骨文特色。第四章是《心經》禪解創作理念的發想、甲骨文特色與創作理念的聯結、作品解析。第五章是心得回顧、後續展望。 |
目次 | 謝 誌 Ⅰ 摘 要 Ⅲ 目 錄 1 圖目次 5 表目次 7 第一章 緒論 9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9 一、研究動機 10 二、研究目的 10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12 一、研究範圍 12 二、研究方法 12 第三節 名詞辭義 14 一、《心經》 14 二、禪解 14 三、甲骨文 14 四、多媒材 15 第二章 《心經》之思想詮釋 17 第一節《心經》之經名與全文架構 17 一、經題意涵 17 二、《心經》全文結構 20 第二節 《心經》禪解要義 21 一、空性 21 二、般若智慧 23 三、三輪體空 25 第三節《心經》書法著作賞析 27 一、唐朝-集王羲之行書《集字心經》 27 二、唐朝-張旭草書《心經》 28 三、元朝-吳鎮草書《心經》 29 四、近代-吳昌碩篆書《心經》 30 五、現代-弘一大師楷書《心經》 31 第三章 甲骨文歷史與特性 33 第一節 甲骨文起源 33 一、起源 33 二、命名 36 第二節 甲骨文構件 37 一、獨體字構件 39 二、合體字構件 40 三、直接臨摹 41 四、字綴型 41 第三節 甲骨文特性 43 一、指事 43 二、象形 44 三、會意 45 四、形聲 46 五、假借 47 六、轉注 47 第四章 作品創作的發想與連結 53 第一節 《心經》禪解創作理念的發想 53 第二節 甲骨文創作與理念的聯結 59 一、初步構思 59 二、《心經》禪解圖解概述 66 第三節 作品解析 67 一、心路歷程 67 二、作品解析 68 作品一 〈心經〉 68 作品二 〈觀自在、枯山水〉 70 作品三 〈五子登科、行舟〉 72 作品四 〈空、無、不〉 74 作品五 〈空色不二〉 76 作品六 〈十八界〉 78 作品七 〈天天、看、觀、覺〉 80 作品八 〈夢想、石〉 82 作品九 〈正見〉 84 作品十 〈正思維〉 86 作品十一 〈正語〉 88 作品十二 〈正命〉 90 作品十三 〈正業〉 92 作品十四 〈正念〉 94 作品十五 〈正定〉 96 作品十六 〈正精進〉 98 作品十七 〈自在、般若〉 100 作品十八 〈心想事成〉 102 作品十九 〈靜心稚性〉 104 作品二十 〈圓夢〉 106 第五章 回顧與展望 109 第一節 心得回顧 109 第二節 後續展望 111 一、力行「八正道」於日常生活中 111 二、加強技法與佛藝創作 111 參考文獻 113 附錄:展場翦影 117 |
點閱次數 | 6 |
建檔日期 | 2023.11.09 |
更新日期 | 2023.11.09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