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智顗《觀音玄義》之研究=A Study of Zhiyi''s ''Kuangyin Xuanyi''
作者 黃玉真 (著)=Huang, Yu-Chen (au.)
出版日期2023
頁次296
出版者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出版者網址 http://www.chinese.nsysu.edu.tw/zh_tw/Course_information/Master_class1
出版地高雄市, 臺灣 [Kaohsiung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賴錫三=Lai, His-san,陳劍鍠=Chen, Chien-huang
畢業年度111
關鍵詞智顗=Master Zhi Yi; 觀音玄義=The Significance of Avalokiteśvara Sutra; 性惡=evil by nature; 緣了佛性=enlightening cause of buddha-nature and environing cause of buddha-nature; 十義十普=The ten significances of a bodhisattva and the ten universals of a bodhisattva
摘要 《觀音玄義》是智顗解釋《妙法蓮華經》卷七第二十五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玄義。智顗依於《妙法蓮華經玄義》所立的五種解經方法──釋名、出體、明宗、辨用、教相等五重玄義之分科,就〈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大綱及「觀世音普門」五字作詳盡之詮釋。近代學者凡關注《觀音玄義》者,無不是以其文本中第四料簡中的「緣、了佛性具性德惡」為焦點。然而,它卻不是這部經卷的核心思想。這部經卷開宗明義即對「觀世音普門」五字以人、法的方式作詳盡的詮釋。所謂人者──觀世音;所謂法者──普門。因此,不論是經卷中的「十義」、「十普」均是諸佛菩薩普應眾生(人)的根機所開出的教理、觀行(權法)。《觀音玄義》這部經卷的核心思想所要闡述的是,鼓勵眾生效學觀世音菩薩(人)藉由「自行化他」(法)的修行歷程,通向空、假、中三諦圓融的中道實相(實相)。
目次論文審定書………………………………………………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iii
目 錄……………………………………………… iv
圖 次…………………………………………………… viii
表 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目的……………………… 1
一、緣起…………………………………………… 1
二、目的…………………………………………… 8
第二節 現有成果與問題提出………………… 9
一、問點提出…………………………………………… 9
二、文獻回顧………………………………………… 12
第三節 研究進路及章節結構………………… 30
一、研究進路………………………………………… 30
二、章節結構………………………………………… 32
第二章 《觀音玄義》作者與內容架構………… 34
第一節 《觀音玄義》作者考證……………… 35
一、主張作者是章安灌頂…………………… 35
二、主張作者是智顗………………………… 38
三、主張作者是共同創作…………………… 40
四、其他可能………………………………… 42
五、小結……………………………………… 42
第二節 《觀音玄義》的內容架構…………… 51
一、文章架構—五重玄義……………………… 53
(一) 釋名……………………………………………54
(二) 出題……………………………………………63
(三) 明宗……………………………………………63
(四) 辨用……………………………………………64
(五) 教相……………………………………………64
二、文章內容—「十義十普」…………………66
(一) 十義(教法)………………………………………66
(二) 十普(行法)………………………………………69
第三章 智顗《觀音玄義》之思想要義…………74
第一節 智顗時代社會背景的分析……………74
一、 「教觀雙運」、「解行雙修」的主張及其時代背景 74
二、由般若空性轉化為涅槃佛性說…………… 78
三、性德具善惡說的時空背景與淵源………… 80
第二節 《觀音玄義》思想要義………………… 83
一、性惡思想……………………………………… 84
二、三因佛性…………………………………96
三、性修二德…………………………………107
四、感應道交…………………………………110
五、自行化他…………………………………124
六、小結………………………………………128
第三節《觀音玄義》之性惡說非形而上的本體論…130
一、 《觀音玄義》之「性德具善惡」說是形而上的本體論嗎?…130
二、 「性德具善惡」說是心具染淨二性起染淨二事嗎?…145
第四章 《觀音玄義》之實踐……………………155
第一節 「十義」之實踐(教相)………………155
一、人能弘法,非法弘人…………………………156
二、慈悲願起,弘誓使堅…………………………158
三、福慧雙修……………………………………………………163
四、六即止觀………………………………………165
五、觀心法門………………………………………172
六、小結……………………………………………189
第二節 「十普門」之實踐(觀門)……………190
一、慈悲普(願) (眾生緣—法緣—無生緣) ……192
(一) 眾生緣慈者…………………………………193
(二) 法緣慈者………………………………………197
(三) 無生緣慈者…………………………………199
二、弘誓普(願)…………………………………202
三、修行普(行)…………………………………209
四、斷惑普(行)…………………………………210
五、入法門普(自證明果)………………………211
六、開權顯實(化他)……………………………213
(一) 六神通普………………………………………213
(二) 七方便普………………………………………216
(三) 八說法普……………………………………219
七、小結…………………………………………220
(一) 九供養諸佛普(自行)…………………………221
(二) 十成就眾生普(化他)…………………………223
第三節 「性惡法門」之實踐……………………224
一、感應為宗……………………………………………………225
二、三普為例……………………………………227
(一) 慈悲普…………………………………………228
(二) 神通普…………………………………………229
(三) 方便普………………………………………229
第五章 天台後學對《觀音玄義》性惡思想之詮釋及開展…………………232
第一節 湛然《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對《觀音玄義》的詮釋………234
三、第一部分…………………………………235
四、第二部分……………………………………………………236
五、第三部分…………………………………………237
六、第四部分……………………………………238
第二節 知禮《觀音玄義記》對《觀音玄義》的詮釋…………………242
一、第一部分……………………………………242
二、第二部分……………………………………244
三、第三部分……………………………………246
四、第四部分……………………………………247
五、第五部分……………………………………248
第三節 智顗、湛然、知禮對性惡思想的詮釋250
第六章 結論…………………………………………257
一、《觀音玄義》作者是智顗及其門生章安灌頂的共同創作……257
二、《觀音玄義》之「性惡說」非形而上的本體論………………258
三、知禮與湛然的善與惡……………………266
四、「性惡說」非智顗《觀音玄義》的核心思想272
五、《觀音玄義》的功夫論是建立在教觀雙運的自證化他的實踐法門…273
參考文獻……………………………………………275
點閱次數11
建檔日期2023.11.09
更新日期2023.11.09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86257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