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傳燈與智旭思想之比較研究=The Research of Comparing the Philosophy between Chuan-Deng and Zhi-Xu |
|
|
|
作者 |
釋善想 (著)=Shi, Shan-sean (au.)
|
出版日期 | 2023 |
頁次 | 299 |
出版者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出版者網址 |
https://oh.hfu.edu.tw/main.php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博士 |
校院名稱 | 華梵大學 |
系所名稱 |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指導教授 | 莊兵=Zhuang, Bing, 李治華=Lee, Chih-hua |
畢業年度 | 111 |
關鍵詞 | 幽溪傳燈=Chuan-Deng; 蕅益智=Zhi-Xu; 楞嚴經=Surangama Sutra; 金剛經=Vajracchedika Prajnaparamita Sutra; 彌陀經=Amitabha Sutra; 念佛=chatting Buddha's name |
摘要 | 若說漢傳佛教史是一面思想的大稜鏡,天台思想史堪稱是眾多稜面之一,與其他學派交映出璀璨的思想演變,然這可從台宗關鍵人物智顗、湛然、知禮等思想嬗變一見端倪。智顗融合地論學派之心具一切法、攝論學派之緣具一切法,主張「一念三千」之一念心與三千法非縱非橫不可思議;湛然引入賢宗之真常唯心,藉以凸顯天台教觀之殊勝,然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義理,在湛然「理具事造」的主張之下,一念三千的詮解,不但轉成為「一念理具三千」,更引起了宋代山家山外對於理具心具的把握分歧;宋代以知禮為首的山家派從即理之事把握理具事造,山外派則從即事之理傾向心具唯心造,從而導致四十餘年的論諍;明代傳燈以「楞嚴四書」反詰真鑑的華嚴觀點,然智旭卻云:「自所最得意《圓通疏》,殊為不滿人意」,其有反思之義,又云:「三炷臂香,遙伸印手」,卻又有傳承之義,兩者的學說異同、法脈傳承,值得深究。 本文以唐宋天台學分裂的義理論點為量尺,嘗試以之觀察明代天台學再度融合的演變,以《楞嚴經玄義》二本、《般若融心論》與《金剛經破空論》、《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與《阿彌陀經要解》主要的比較註疏,又以《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說阿彌陀經》,透過三經六論,探討傳燈與智旭的思想比較,得出其思想交涉實可從法脈傳承、三經六論之詮釋內容,及唯識、台、賢、禪、淨思想反思,從三大面向共九點結論之: 一者、從法脈傳承:由正鎬、受籌、道壽、智檝及智旭之五比丘如法共住的歷史溯源,智旭之靈峰系並非傳燈之幽溪系的直接法脈,二系法統的交涉實與清代幽溪支系——桐溪系辯利院亦自承靈峰系之宗風,依此接續天台法統,然而這或可說明,近代諦閒法師所傳下二系法脈偈合併的合理性,解釋了彼此的法脈傳承是以心印心判屬之,這也導致清代以後視智旭為幽溪的傳法之人。 二者、從《楞嚴經》的釋解分析:傳燈欲以佛之知見,回應真鑑的耳根圓通之反思,借以重振天台宗風。智旭則有調合二家之意圖,這或可從其順從當時教界之教判,判此經有醍醐味,亦屬天台五時的方等時得知。 三者、從《金剛經》的釋解分析:傳燈側重此經的無住生心之生心,其目的是標出生心有妄、空、假及中道的層次性,以有門菩薩生心為方便,凸顯天台圓教的殊勝。智旭則側重無住生心之無住,破除禪行者的空偏執為方便,凸顯第一義空的妙有真空。 四者、從《彌陀經》的釋解分析:傳燈以淨土法門離不開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八字,由此往下展開無緣慈、同體悲,生佛不二、體一如是的主張;智旭則以西方實有展開依正、能所、自他、寂照、身土等一切法、一切心性無非實相印之真空妙有,佛陀一代聖教法法皆圓,五時皆說淨土。 五者、傳燈與智旭的唯識學:兩者立論亦與天台思想史演變攸關,傳燈雖不側重此學,但有古唯識學風,智旭則兼弘今唯識,主張性相圓融,古今唯識之衝突,則以天台權實相即之說加以調和。 六者、傳燈與智旭的天台學:兩者立論與天台思想史演變攸關,傳燈攝色入心的論點,與山外派頗為類似,智旭色心不二的立場,則有類似山家論點,乃至回歸至湛然唯心、實相兼融的立場。 七者、傳燈與智旭的華嚴學:兩者與賢宗圓教義皆有交涉,傳燈的一真法界說,仍以天台教觀為基底,而智旭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說,則有和會賢宗法界三觀,及台宗一念三千之企圖。 八者、傳燈與智旭的禪學:傳燈以止觀融禪,主張禪淨兼修,智旭則以淨攝禪,主張念佛即禪觀。 九者、傳燈與智旭的淨土學。兩者皆以教宗天台行歸淨土為出發,傳燈以天台止觀之事一心、理一心詮釋一心持名,並以方等時的對粗明妙解釋唯心淨土並不違背往生西方之淨土教義,而智旭更將事一心、理一心析解成事持、理持及一心所感之果位,只要具足信願持名,仗佛慈力皆得往生,自他不二之間,自力與他力的側重程度有所不同。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文獻之回顧 1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22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 25 第二章、 傳燈與智旭之法脈交涉 27 第一節 晚明時期的社會氛圍 27 第二節 傳燈之高明寺重建與幽溪源考 29 一、 〈有門大師塔銘〉 29 二、 〈壽僧燈七秩序〉 35 第三節 智旭之教台行淨、錫住靈峰寺 40 第四節 五比丘如法共住與私淑法脈之交涉 43 一、 五比丘如法共住的因緣 43 二、 智旭的法嗣私淑觀 48 第五節 近代天台法脈溯源之研究 52 一、 午亭系源考 52 二、 桐溪系源考 53 三、 靈峰系源考 55 第六節 傳燈與智旭之法脈交涉小結 57 第三章、 傳燈與智旭《楞嚴玄義》之五重玄義比較 61 第一節 釋名之傳燈「首楞嚴之三德秘藏」與智旭「大佛頂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63 一、 傳燈「首楞嚴之三德秘藏」 64 二、 智旭「大佛頂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77 第二節 顯體之傳燈「常住真心」與智旭「如來藏性」 93 一、 傳燈「常住真心」 93 二、 智旭「如來藏性」 100 第三節 明宗之傳燈「佛之知見」與智旭「不生不滅因果」 114 一、 傳燈「佛之知見」 115 二、 智旭「不生不滅因果」 128 第四節 論用之傳燈「破妄顯真知見」與智旭「圓離愛得解脫」 137 一、 傳燈「破妄顯真知見」 138 二、 智旭「圓離愛得解脫」 138 第五節 教相之傳燈「圓頓生酥」與智旭「圓中醍醐」 140 一、 明代初期的《楞嚴經》教判背景 142 二、 傳燈「圓頓生酥」 145 三、 智旭「圓中醍醐」 155 第六節 傳燈與智旭《楞嚴玄義》之五重玄義比較小結 165 第四章、 傳燈《般若融心論》與智旭《金剛經破空論》之比較 169 第一節 傳燈《融心論》之考據 171 第二節 傳燈《融心論》之「無住生心」 176 一、 《融心論》的緣起 176 二、 四教八法檢別「無住生心」的行相 178 第三節 智旭《破空論》之「第一義空般若波羅蜜」 186 一、 智旭《破空論》之造論緣起 187 二、 三般若對治惡取空 189 三、 六即無住生心與法界隨緣 195 四、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之觀心三釋 198 第四節 傳燈《般若融心論》與智旭《金剛經破空論》之比較小結 200 第五章、 傳燈《彌陀圓中鈔》與智旭《彌陀要解》之五重玄義比較 203 第一節 釋名之傳燈「三德秘藏」與智旭「悲願度生」 204 一、 傳燈「三德秘藏」 204 二、 智旭「悲願度生」 206 第二節 顯體之傳燈「自性唯心」與智旭「一念心之自性」 207 一、 傳燈「自性唯心」 207 二、 智旭「一念心之自性」 208 第三節 明宗之傳燈「信願淨業」與智旭「信願持名」 210 一、 傳燈「信願淨業」 211 二、 智旭「信願持名」 213 第四節 論用之傳燈「捨苦得樂」與智旭「往生不退」 216 一、 傳燈「捨苦得樂」 216 二、 智旭「往生不退」 217 第五節 教相之傳燈「置毒生酥」與智旭「絕待圓融」 220 一、 傳燈「置毒生酥、無上醍醐」 220 二、 智旭「阿伽陀藥、絕待圓融」 221 第六節 傳燈《彌陀圓中鈔》與智旭《彌陀要解》之五重玄義比較小結 223 第六章、 傳燈與智旭之唯識、台、賢、禪、淨思想反思 225 第一節 從唯識相關觀點觀察 225 一、 真如凝然的教判 227 二、 三性與轉依的性相圓融 231 第二節 從天台相關觀點觀察 238 一、 色具心具的教門 239 二、 觀心真妄的觀門 246 第三節 從華嚴相關觀點觀察 251 一、 法界緣起與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252 二、 法界三觀與三觀三諦 259 第四節 從禪淨交涉觀點觀察 265 一、 自性彌陀、淨土唯心與持名念佛、往生西方之交涉 267 二、 事一心、理一心持名念佛行門 273 第七章、 結論 279 參考資料 289 |
DOI | https://hdl.handle.net/11296/nb52c7 |
點閱次數 | 196 |
建檔日期 | 2023.11.14 |
更新日期 | 2023.11.14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